AI一股都沒買 投資之神:8個月前甚至不知NVIDIA怎麼唸

【編譯于倩若/綜合外電】被譽為「投資之神」美國傳奇基金經理人彼得林區(Peter Lynch),在1977年至1990年執掌富達麥哲倫基金13年間,平均報酬率為29.2%,在1980年代因經常跑贏大盤而聞名。如今AI熱潮在過去3年主導了市場,但林區卻樂於在場外觀看,他在近日受訪時坦言沒有持有任何AI股票,直到8個月前甚至不知道「NVIDIA」(輝達)這個字要怎麼唸。
林區與投資人Josh Brown在「The Compound and Friends」Podcast中坦言:「我一股AI股票都沒買,直到大概8個月前,我才學會怎麼唸NVIDIA這個字。」
在這集節目中,這位傳奇基金經理人回顧了自己的職涯,分享一路走來的投資心得,也談到了如今市場對AI的瘋狂追捧。財經媒體CNBC整理出訪談的5個重點:

1. 沒跟上AI熱潮
自從2022年底ChatGPT橫空出世後,科技巨頭股價一路狂飆,讓不少華爾街人士開始質疑:這波AI行情,會不會像90年代末的網路泡沫重演?
被問到是否認為市場過度追捧AI,林區直言:「我真的不知道。」他表示自己對科技領域理解有限,無法對市場對AI的樂觀預期提出具體看法。
他笑說:「我大概是最不懂科技的人了,我根本不會用電腦,我只會用黃色筆記本。」
由於富達的規定,林區拒絕透露他目前的投資組合或他看好的股票。
2. 為什麼不該「玩市場」
林區一向主張:投資人應該真正了解自己買的公司,這也是他的名著《彼得林區選股戰略》(One Up on Wall Street)中的核心概念。
「我常說『你要知道你買的是什麼』,如果你連自己擁有的是什麼都搞不清楚,那就完了。」
他舉例說,有些人為了買到便宜機票,可以上網研究好幾小時,但卻會隨便聽信路人推薦,拿1萬美元去買一支自己完全不懂的股票。
林區說,他很不喜歡「玩股票市場」這個說法,認為那是「很糟糕、甚至危險的觀念」。相反地,他建議投資人應該挑選好的公司,並真正了解它們在做什麼。
他補充說,紐約證交所的一般股票,1年內股價的波動幅度平均可達100%。面對這種變化,投資人必須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3. 不是什麼股票都要第一時間進場
一般認為,股票要在剛起漲時買進才會賺最多,但林區提醒,不能因此就放棄已經漲過一段的好公司。他說:「有時候,你不一定要在第1局就上場。」
他舉例說,早年有人跟他說麥當勞在美國的成長已經飽和了,但這家公司後來靠海外擴張還是成長得很強勁。
林區說:「大家當時都說麥當勞沒搞頭了,但他們只是沒把整個格局想清楚。」
4. 現代投資人比以前更有保障
林區指出,現代的投資人擁有許多「保護機制」,是過去像1930年代大蕭條時期完全沒有的。
他列舉了失業保險、社會安全福利、證管會(SEC)的制度監管,以及近幾十年來聯準會(Fed)積極干預經濟的角色。
林區說:「現在的市場,比以前多了很多保護機制,我們其實好很多了。」
他提到,雖然投資人常常擔心經濟會像1930年代那樣崩盤,但從金融海嘯到現在,沒有一次真的出現那種等級的崩潰。
林區說:「其實我們很多次都有機會迎來『大崩盤』,但我們撐過來了,不管是爛總統、爛國會、還是爛經濟學家,我們還是活下來了。」
5. AI不會讓人類失業?林區這樣看未來的工作
對於不少人擔心AI將奪走工作機會,林區則提供了另一種觀點。
他提到,1980年代初期,單是AT&T就雇用了大約100萬人,當時全美勞動人口總數也才1億出頭。雖然電信業持續擴張,但現在幾大電信公司總共只僱用了約40萬人。
反觀現在,美國整體就業人口已經超過1.6億人。他認為,雖然科技會取代某些工作,但也會創造新的產業與職位。
他的觀點與近期多家企業如沃爾瑪、Accenture等高層的警告相呼應,亦即AI將重新定義企業的用人方式。
但林區仍對美國的創新能力抱持信心:「這是一個很棒的國家,我們很有創造力,美國會創新,中國會複製,歐洲則只會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