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中國大陸AI模型以低價席捲矽谷 專家:美晶片管制政策失敗

出版時間:2025/11/13 15:37
國際 寰宇要聞
黃惠瑜 文章
阿里巴巴3月推出QwQ-32B大語言AI模型,號稱效能超越DeepSeek。法新社 zoomin
阿里巴巴3月推出QwQ-32B大語言AI模型,號稱效能超越DeepSeek。法新社
分享 分享 連結 訂閱 APP

【編譯黃惠瑜/綜合外電】在全球科技競爭最激烈的美國矽谷,中國大陸研發的人工智慧(AI)模型正以驚人的速度被當地企業廣泛採用,成為多家美國公司營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半島電視台(Al Jazeera)13日報導,這股迅速崛起的趨勢凸顯了中國開發商的競爭優勢,包括阿里巴巴、Z.ai、月之暗面(Moonshot)與稀宇科技(MiniMax)等公司。他們推出的「開放權重」(open-weight)語言模型,成本遠低於美國同業。這一趨勢也讓外界更加質疑美國試圖以出口管制措施遏制中國高階晶片產業的政策,因為這些限制並未阻止中國開發者的技術能力逼近矽谷科技巨頭。

旅宿訂房業者Airbnb執行長奇斯基(Brian Chesky)10月透露,她的平台選擇採用阿里巴巴的「通義千問」(Qwen),而非OpenAI的ChatGPT,並稱讚這款中國模型「又快又便宜」。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執行長帕里哈皮提亞(Chamath Palihapitiya)同月也表示,公司已將大量工作轉移到月之暗面的Kimi K2模型上,因為它「性能更強」、「價格也便宜許多」,勝過OpenAI與Anthropic的模型。

此外,近期社群媒體上有程式設計師指出,2款受歡迎的美國編碼助理工具Composer與Windsurf,實際上是基於中國模型打造的。不過,這2款工具的開發商Cursor與Cognition AI尚未公開證實是否使用中國技術。

創立美國推廣開放模型倡議的ATOM Project機器學習研究員蘭伯特(Nathan Lambert)進一步表示,這些公開的案例僅僅是冰山一角,中國的開放模型已成為美國新創公司的實際標配。他也透露,「我個人聽聞過許多其他備受矚目的案例,其中最有價值、最受追捧的美國AI新創公司,已開始在諸如通義千問、Kimi、Z.ai或深度求索(DeepSeek)等中國模型上訓練模型」。他補充道,許多美國公司一直不願公開披露他們對中國技術的使用。

數據顯示,中國AI產品的受歡迎程度不斷攀升。根據連結開發者和AI模型的平台OpenRouter數據顯示,上周使用量最大的20個模型中,有7個是中國AI工具,包括稀宇科技的M2、Z.ai的GLM 4.6和DeepSeek V3.2。在用於編程的10大模型中,也有4個是由中國公司開發的。

在開放模型領域,中國明顯遙遙領先。根據ATOM Project整理的Hugging Face平台數據,截至10月,中國模型的累計下載量已超過5.4億次。Tech Buzz China創辦人Rui Ma指出,中國模型對剛起步的新創公司特別有吸引力,而資源雄厚的組織則傾向於使用美國的高端模型。

與ChatGPT等美國領先平台不同,中國的開放權重大型語言模型會將其訓練好的參數(稱為權重)公開。北京的Z.ai和杭州的DeepSeek等開發商報告稱,他們透過使用不受美國出口管制的舊一代晶片,大幅降低硬體和訓練成本。聯博資產管理公司(AllianceBernstein)今年2月一項分析估計,DeepSeek的模型定價在當時比OpenAI的模型便宜高達40倍。

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AI研究員華爾希(Toby Walsh)直言:「這些中國模型的成功,證明出口管制在限制中國方面是失敗的。」他表示,管制反而促使中國公司更靈活的利用資源,打造出體積更小、能在舊世代硬體上訓練與運作的更優秀模型。

然而,分析師指出,儘管中國AI模型憑藉低廉成本取得進展,但美國科技巨頭仍能主導高端市場,並將持續主導以國家安全為首要考量的高度監管領域。

下載知新聞APP

⭐️ 即刻下載《知新聞》App!免費!

# AI # 人工智慧 # 矽谷 # 阿里巴巴 # Z.ai # 月之暗面 # 稀宇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