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4.6兆元打「造船牌」博川普歡心 放眼台海衝突成美艦後援
【編譯張翠蘭/綜合外電】出訪美國的南韓總統李在明,將於美東時間周一(8/25)與美國總統川普首次會晤,雙方預計將討論關稅、駐韓美軍角色及以國防開支等可能改變美韓同盟的重大議題。南韓官員認為造船業對於川普極具吸引力,將透過斥資1500億美元(約4.6兆元台幣)協助美國重振其船舶製造業。此舉也能在一旦台海爆發衝突時,助美國軍艦更方便修復受損艦艇。

《華爾街日報》8月24日報導,美國造船業目前嚴重落後中國,是川普政府關注的核心議題。南韓深諳此事,7月隨著美韓貿易談判進入關鍵階段,談判代表送上裝有10頂紅色棒球帽的密封箱給美國代表團。帽子上印有「讓美國造船業再次偉大」(Make America Shipbuilding Great Again,MASGA)的口號,以及美國和南韓的國旗。
同時,南韓還承諾,將斥資1500億美元(約4.6兆元台幣)幫助美國重振其船舶製造業。此舉讓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心喜,直言「好主意」。雙方很快達成貿易協議,美國同意降低南韓的汽車和商品對等關稅。
對美韓關稅協議貢獻最大
報導指,首爾官員認為,對川普來說,沒有任何議題比造船業更有潛力。川普經常哀嘆美國船舶製造業的衰落,並誓言透過特殊稅收優惠和在白宮設立專門負責造船業的新辦公室,以迅速扭轉局面。
日本雖然也有意助美國提升造船業,但日本最大造船商今治造船(Imabari Shipbuilding)近日坦言,直接支持美國造船業有困難。
相較之下,南韓企圖心更旺盛,除了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廠,並且是僅次於中國的全球最大造船國;但中國的商業造船技術不如南韓先進。這項貿易突破,促使川普向6月初就職的自由派總統李在明發出白宮邀請。
負責此次與美國進行貿易談判的財政部長具潤哲直指,「MASGA計畫對達成韓美關稅協議的貢獻,最為顯著」。

南韓商用造船業全球第二
首爾官員表示,美國造船業的1,500億美元投資,可能涵蓋收購美國造船廠、勞動力培訓、供應鏈重組、船舶維修等領域。
克拉克森研究公司(Clarksons Research)的數據顯示,美國在全球商用造船業的比例不到1%,遠低於中國約60%的比例。南韓以22%的佔比位居第二。
而美國造船業的弱勢在台海衝突的背景下,尤為關鍵。北京的海軍艦隊目前數量超過美國,且預計未來幾年差距還會擴大。同時,美國艦隊面臨生產積壓問題,隨著船艦退役,規模正在萎縮。
潛在修復措施
美國軍艦的許多保養、維修或大修工作仍在關島、夏威夷或美國本土進行。南韓智庫「峨山政策研究院」研究員彼得李指出,若把將更多此類修復工作轉移到印太地區的造船廠,將使美國本土的造船廠能夠專注於新艦建造。
李也表示,如果發生台海衝突,美軍還能更方便修復受損艦艇,可以利用印太地區所有盟國的造船廠和基地,「這將是中國根本不具備的優勢」。
過去一年,韓華(Hanwha)和現代重工(HD Hyundai)已與美國海軍簽訂4份維修協議,用於維修隸屬於日本第七艦隊管轄範圍內的非作戰艦艇。美國法規通常規定,外國船廠只能在例行港口訪問期間,為安全相關或關鍵任務情況的輔助艦艇和補給艦艇進行此類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