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三公投辯論5|童子賢:政治不難、良心而已 核能不難、理性科學而已 【記者李宜儒/台北報導】童子賢今出席核三重啟公投意見發表會,他表示,我身處在總統府的氣候變遷委員會裡面,有一種很不錯的感受,就是台灣的民主氣氛非常的濃厚,我們一起任副召集人還有鄭麗君副院長,我也很清楚,她對核電的態度跟我是不一樣的,也就是兩個副召集人,各自站在一個不同的角度。 2025/08/15 18:36 能源
李遠哲夫人吳錦麗胰臟癌逝!享壽90歲 生前勸夫「遠離政治」 【記者盧麗蓮、於維奕/綜合報導】中央研究院前院長李遠哲博士的夫人吳錦麗,7月12日過世,享壽90歲,家屬依照她生前交代,後事一切從簡,不辦追思會。吳錦麗生前罹患「癌王」,胰臟癌好發年齡仍集中在60至70歲,早期不易被發現,往往診斷時,已是晚期或轉移。 2025/08/04 08:53 政治
諾獎得主戴維·麥克米倫來台 憶清晨5點得知獲獎!竟當成玩笑 【記者王良博/台北報導】202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戴維·麥克米倫(David W.C. MacMillan)今(8)日在台演講,演講中他回顧自己投入有機催化、光反應催化等化學研究的過程與應用,他還回顧,得知獲得諾貝爾獎那天,清晨5點電話響個不停,共同獲獎者還傳訊息通知他,但他很想睡覺,還覺得是研究團隊在開玩笑,於是跑回去睡回籠覺,直到睡醒後,看了《紐約時報》網站,還一度認不出得獎者畫像上的自己。 2025/05/08 19:52 生活 文教
諾科獎台北峰會今起登場 4位諾貝爾獎、圖靈獎得主訪台演講 【記者王良博/台北報導】「諾科獎國際文教交流協會」主辦「2025年諾科獎台北峰會」,邀請四位諾貝爾獎、圖靈獎得主來台演講,今(7)日舉行開幕式。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Konstantin Novoselov)致詞時稱讚,台灣的中研院是世界領先地位的科學機構,台灣企業也在半導體技術取得進步。 2025/05/07 17:02 生活 文教
中研院參與「台灣橋梁計畫」 將接待10位諾貝爾獎得主訪台演講 【記者王良博/台北報導】世界和平基金會(International Peace Foundation)今年將與台灣合作舉辦「台灣橋梁計畫」(TAIWAN BRIDGES),中研院將於今年11月到明年4月,接待10位諾貝爾獎得主來台訪問並演講,包含2018年和平獎得主娜迪雅·穆拉德、2019年物理獎得主米歇爾·麥耶等。 2025/02/27 16:54 生活 文教
Arm科技論壇1|資深副總裁Chris Bergey:台灣是AI中心 世界依賴台灣 【記者蕭文康/台北報導】Arm資深副總裁暨終端產品事業部總經理Chris Bergey今在Arm科技論壇中以「建構AI運算平台的未來」為題發表演講,他說,台灣是AI的中心,沒有台灣,技術就無法進入消費者手中,而且全球90%的先進晶片來自台灣,但這不僅僅是晶片製造,台灣有許多人在設計、硬體、研究以及將驅動這些創新應用的軟體框架的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他強調「世界依賴於台灣。」 2024/10/29 13:23 財經 產業脈動
英美3學者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研究政府制度差異影響國家貧富 【編譯張翠蘭、陳怡妏/綜合外電】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周一(10/14)揭曉,由土其裔美國經濟學家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英國裔美國的強生(Simon Johnson)和英國出生的羅賓森(James A. Robinson)獲獎,以表彰其研究證明了政府制度對於國家繁榮的重要性。 2024/10/14 18:52 國際 寰宇要聞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如何遴選出來 委員會揭祕三大關卡 【編譯張翠蘭/綜合外電】今年諾貝爾文學獎於10月10日公布,由南韓女作家韓江摘下桂冠,成為第18位獲得此殊榮的女性。其實,諾貝爾獎官網早在宣布得主之前就稍稍透露了今年得主是女性,不過諾貝爾獎文學獎到底是如何遴選出來呢? 2024/10/10 20:45 國際 寰宇要聞
諾貝爾化學獎|3位科學家靠AI破解蛋白質難題 將成藥物、疫苗開發主流方式 【記者王良博/台北報導】本年度諾貝爾獎化學獎得主今(9)日公布,由美國生物化學家貝克(David Baker),以及英國科學家哈薩比(Demis Hassabis)和美國的江珀(John M. Jumper)共同獲奬,3人分別因為破解了蛋白質驚人結構的密碼獲肯定。國內學者評論,3人的貢獻解決重要的生物化學問題,是化學界了不起的成就,未來可應用於藥物、疫苗的開發等,預估會成為疫苗抗體篩選、藥物設計的主流方法。 2024/10/09 20:21 生活 文教
諾貝爾化學獎|2人用AI建立「蛋白質結構Google搜尋引擎」 拯救忙了半世紀的科學家 【編譯陳怡妏/綜合外電】今年諾貝爾化學獎有一半頒給Google DeepMind科學家哈薩比斯和瓊珀,他們成功開發出能從胺基酸序列預測近2億種蛋白質3D結構的AI模型,就像是蛋白質結構的Google搜尋引擎,全球逾200萬科學家都用過。 2024/10/09 20:04 國際 寰宇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