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珍「小魚醬油瓶」可愛卻成環保公敵 澳洲這一州今起禁用
【編譯張翠蘭/綜合外電】外帶壽司附贈的迷你魚形塑膠醬油瓶,外型雖然可愛並深受消費者喜歡,但卻被視為對環境有害,澳洲中南部的南澳州(South Australia)自9月1日起,禁止商店和企業銷售或分送這些容器,作為打擊一次性塑膠的禁令一環。

這款標誌性醬油外帶容器,已成世界各地許多亞洲餐廳和外賣店的必備品,然而在環保官員眼中卻是有害物質。美聯社報導,約有190萬人口的南澳州,成為澳洲第一個立法禁止魚形醬油瓶的州分。
英國廣播公司(BBC)指出,雖然魚形塑膠醬油瓶由可回收塑膠「聚乙烯」(Polyethylene)製成,但由於體積小,機器難以妥善處理,這也意味著它通常實際上無法被回收。
日本人設計、成為外帶壽司醬油容器
南澳洲環境部長兼副州長高秀珊(Susan Close)說:「每個魚形容器的使用時間只有幾秒鐘,但如果被亂扔,將會在環境中停留數十年甚至數百年。」
她指出,這些小瓶子「很容易丟棄、被風吹走或沖進下水道」,就算把這些瓶子丟到回收箱,也會因體積太小而無法被篩選機收集,最後通常落在垃圾掩埋場,或成為回收系統的漏網之魚流入自然環境。而且若流入海洋,恐被海洋生物誤認為食物吞下。
這款迷你鯛魚形狀醬油瓶是由渡邊輝夫(Teruo Watanabe,譯音)於1954年在日本發明的。最初這類醬油瓶由陶瓷或玻璃製成,後來成本考量變成了塑膠製品,並迅速成為把醬油淋到外帶壽司上的常用容器。
2040年海洋塑膠垃圾將達每年2900萬噸
新禁令包含有蓋子、瓶蓋或瓶塞且容量不到30毫升的魚形或矩形醬油容器,都將禁用。
新政上路後,餐廳被要求使用較大的瓶子、可重複裝填的調味料容器,或是官員所謂對環境較無害的一次性替代品,例如醬包、可擠壓包裝或可堆肥容器。
澳洲官員表示,如果不採取行動,到2040年,流入海洋的塑膠垃圾將增加兩倍,達到每年2900萬噸。
根據一項全球塑膠廢棄物管理比較顯示,澳洲在25個國家中,在控制塑膠污染的整體努力方面排名第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