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懋陳進財:匯率影響大於關稅 化合物半導體挑戰主要在人才及電力問題
【記者蕭文康/台北報導】穩懋(3105)董事長陳進財今在《鏡周刊》舉辦的「台美經濟新局高峰論壇」中,針對「美中博弈下化合物半導體產業的挑戰與機會」表示,由於新台幣近期大幅升值,影響企業獲利會大於對等關稅;在化合物半導體發展上看好矽光子、感測、AR、VR、機器人及人造衛星等領域,但他憂心來自中國大陸的競爭、人才缺乏及電力供應問題等。

匯率影響企業獲利大於對等關稅
陳進財對於產業上面對的挑戰上,他認為川普最後對等關稅還沒出爐,相信政府會談出不錯的結果,主要在於美台之間產業不是競爭而是互補,川普本人可能不太了解但他身邊的專家或是幕僚都很清楚,但關稅的影響沒有匯率那麼大,匯率對我們一些中小企業或是傳統產業,尤其台灣以輸出為貿易的國家,在這個匯率上面的結果,從33塊跌到29塊,就是掉了10% 以上,台積電有算過說每升值1% 影響它是0.4%的營業利益,「那我的公司我也算過,那我們比較不好一點,升值1%我們大概影響到0.5%的利潤」,所以這裡的確是一個大問題,到目前為止的感受,這種壓力、匯率的壓力大過對等關稅。
因此在供應鏈的在地化就比較麻煩,這個等於是供應鏈要重新再去建立,這也是一個挑戰,科技的發展中,大家又因為互相的限制,各自國家就會發展出自己不同的應對的方法,中國大陸有他的應對政策,我們來用國家的力量,到2030年的時候,整個半導體的總產量,中國大陸也會超過台灣,可以達到全世界30%,當然它會是中低階的部分。
化合物半導體看好矽光子、感測、光達、VR/AR、機器人、衛星
在化合物半導體方面大概有幾個機會,目前大家都在談化合導體,其實在光的傳輸方面在AI成長率蠻快的,這3年成長率蠻快的,尤其是在伺服器的部分,因為光的傳輸第一,速度快,對於這種發熱性比較不會發熱,所以在這個成長率的過程裡面,到2029年大概就達到15% 。
第二個感測部分也會被廣泛的影響, iPhone的Face ID 就是美國設計,穩懋幫忙第一顆開發出來,Apple真的很厲害可以把一個舊產品放在手機裡面的應用, 所以美國是在賺這種腦袋的錢,還是比較對的方向,把製造業拉回去美國,這個實在是事倍功半的事情。
3D感測最後也會運用到智慧裝置,手錶已經有都有在用,譬如說像針對脈搏、血壓、血糖各方面,那當然也運用到汽車上面輔助駕駛,除了環境的偵測以外,還有車外跟車內都有它的作用,像車內打瞌睡,或是說你下了車裡面還有還有生物性的東西在,它這都會可以真正的偵測出來。
車子光達的部分現在其實也被廣泛在運用,現在全世界發展這種自駕車,不用光達只需要用一項比如馬斯克的特斯拉的系統,它基本上有一個牽線在裡面,如果你不用光達的話,用攝影的影像一定有,其實在不好的天氣或是水氣中的環境,有時候會是有問題的。
化合物半導體其實在AR 、VR裡面也扮演了一個很大的角色,當然對現在尤其智慧型眼鏡越來越發展,像Google的智慧眼鏡,Apple也宣佈在2027年大概會推出他的智慧眼鏡,相信化合物半導體會扮演一個很大的角色,基本上他的供應鏈還是在台灣。
人型機器人現在正在發展,人型機器人裡面就會用到很多的化合物半導體的感測,就人的結構來講,就像神經細胞可以傳導,矽的半導體比較像我們的腦細胞,可以運算可以記憶,現在已經普遍被利用的機器人, 也會用來做警覺、做無人的運送,各種機器人都會用很多,隨著AI的發展,已經會變成一個將來的明星的產業。
化合物半導體最近又滿夯的就是人造衛星的通訊,有高軌道、中軌道跟低軌道,穩懋很早就在做了,低軌道衛星在SpaceX的第1顆衛星上就有穩懋的晶片。衛星通訊出來以後,解決掉原來的無線通訊的一些失焦,譬如海上、高山峻嶺的基地台架設在不同的地方,現在這個會普遍的變成一個很重要的,甚至包括國防,如果一旦戰爭,可能地面的這些設備就會被破壞掉,但是這樣衛星已經發展,可以從衛星對衛星,衛星直接到手機等,所以衛星通訊最近數量也一直在增加,為了安全,我們台灣是跟英國One Web的簽約,而不是跟馬斯克的Starlink,他曾經在俄烏戰爭的時候烏克蘭的低軌衛星把它關掉,所以讓台灣的軍隊不敢用Starlink的低軌道衛星。
挑戰上面臨人才、綠能及電力供應
全世界發生那麼大的一個變化之後,我們在給供應鏈上的一份子,可能全球的佈局就變成各個產業跟自己的能力,必須去做風險評估跟管理,做重新的一個思考,到底你全部在本地還是說有沒有能力到全世界以及客戶的地方,或是以原料的供應地方,這個是必須做風險評估跟管理的考量。例如AI的發展如果不普遍的引進自己的企業的話,這個是會有問題的,有人講AI會取代人,但這是另外一回事,有一個比較肯定的是不會用AI的一定會被會用AI的淘汰。
站在穩懋做砷化鎵晶圓代工的立場,當然跟客戶之間的配合開發,在技術上的增進,這個一定是我們生存之道,陳進財說他其實是有點感觸,就是化合物半導體大家也很認真在做,但是我們真的是做到台灣最強的部分是在製造, 相對最弱勢的是IC的設計這一段,我們在矽的設計有聯發科,有很多這些設計公司,在全世界是從設計端來看,我們還算排第二,但是我們在化合物半導體的設計端,真的還蠻弱的,當然它有它的歷史背景,因為通訊這個產業的設計,以前是屬於國防國安的部分,被管制的比較厲害,所以幾乎台灣理工科很少人去搞通訊,因為這個市場不大,都在國防、警備總部,所以長期以來去美國留學,大家都學電腦科技, 反而在中國大陸化合物半導體的設計是比台灣強。
當初美國一剛開放給中國大陸的留學生,因為獎學金在電腦方面大概都被台灣人佔走了,然後他們就往往通訊設計這方面去學習,的確就我們產業來講的話,感覺在中國大陸的IC設計方面相對比台灣強很多,製造方面當然還有一點差距,但是在材料方面,他們在也相當的下功夫,最近全世界最的美國碳化矽大廠Wolfspeed宣布破產,那其實就是被中國大陸競爭到撐不住,所以這一點還要真的是滿加油的。
當然人才的培也很重要,目前其實要建立產業機制又是走向國際的, 人才如果不解決的話,我們現在根本還是非常的不足,我們也曾經很努力跟政府建議,其實政府也有在聽,尤其不是開放藍領階級就可以解決問題,還要包括白營階級,不然你台灣現在這個少子化越來越厲害,我們的這個ICT產業就往上在成長, 如果不解決,最後一定會有一個死亡交叉跑出來,這一點我們也不得不真的是要很努力去思考的。
還有一個是我們的電力到底最終會變成一個什麼結果?我們現在當然火力發電還是為主,燃煤減少,燃汽能又有很多運輸上的問題、接收上的問題,平均的這個庫存大概7天,樂觀一點2個禮拜,這怎麼辦?還有綠能被台積電拿走了,我們也曾經參加APPLE的時候,大概找一些廠商把他的下游供應商集合起來共同去買綠能,但是到最後還是宣佈買不到,還是被台積電買走了,所以這個也是一個問題。
一方面要求ESG要加強,要求很多,但是供應都沒有,一盤點最大的碳足跡來源相信每家公司都一樣,超過一半以上是來自於電力,台灣就我們的產業來講,我們就只有一個供應商台電公司,所以台電公司如果在他的碳足跡不解決的話,這個下游的廠商也沒辦法解決這件事情,當然希望有一天會像川普這樣講的,現在這些CSP要蓋資料中心,順便蓋小型核電廠,你們自己保持自己的電力解決,我們很期待台灣的政府有一天真的可以讓台積電自己去蓋一些小的核電廠,再讓自己供電,相信應該是可以解決大部分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