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張安平:台灣進口水泥零關稅如同門戶大開 且不用繳碳費非常不公平 

財經 產業脈動
2025/09/27 15:11
芮內 文章
分享 分享 連結 APP

【記者吳珍儀/台北報導】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天氣日益嚴峻,近期樺加沙颱風外圍環流在花蓮光復鄉造成嚴重災情,凸顯城市應對氣候變遷的挑戰,台泥將「氣候商品」理念化為具體行動,其中一項便是運用營建廢棄物製成的「可再生混凝土粒料」,在台泥DAKA再生資源利用中心前,台泥董事長張安平展示這項創新技術。這種高效透水的「氣候商品」不僅能承受大型卡車壓力(強度達3500psi),更已實際應用於RRRC路面,可迅速排水、減緩強降雨造成的積水,同時降低都市熱島效應,為城市打造真正的「海綿城市」。

台泥董事長張安平。吳珍儀攝 zoomin
台泥董事長張安平。吳珍儀攝

台泥於2025年取得台灣首張水泥廠建築廢棄物處理執照,張安平期盼這項技術能協助去年在大地震受創的花蓮,去化並再利用大量倒塌房屋產生的營建廢棄物,轉化為社會有益的資源。

張安平強調,台灣水泥廠的角色不只是確保國家基礎建設自主供應,更扮演著重要的城市淨化器,從協同處理垃圾、協助去化半導體等產業之廢棄物,到再利用營建廢棄物,台灣水泥產業已成為支持社會永續的重要基礎設施。

但現在卻面對高碳排進口水泥的傾銷,如果放任,等於放棄水泥窯協助解決社會問題的功能,因此善用國內閒置產能,才能確保台灣產業競爭力與建設自主性,讓本土產業減碳與創新韌性產品的努力不至白費。

前8月台灣進口水泥印尼成長54%

數據顯示,越南和印尼兩國的水泥年產能各高達1.43億噸和1.39億噸,但產能利用率僅約50%,使得他們有龐大過剩產能向外傾銷。根據亞洲水泥生產商友好協會(ACPAC)最新資料,台灣2025年預估進口熟料與水泥合計將超過355萬噸,遠超鄰近的韓國與日本,顯示台灣對低價進口水泥的過度依賴,已經 「傲視亞洲」。張安平指出,台灣本土產能足以應對國內需求,但東南亞進口高碳排水泥每噸便宜500至700元,未來課徵碳費後價格優勢將會繼續擴大,恐將對本土產業鏈與就業造成衝擊。

財政部近期已針對自大陸產製的啤酒及鋼品課徵臨時反傾銷稅,顯示政府在其他產業上能迅速啟動保護措施,反觀水泥公會卻是經過一年半的溝通,政府才對越南水泥課徵反傾銷稅。然而,單一國家課稅措施難以完全解決問題,根據財政部關務署資料,今年1-8月台灣進口水泥及熟料量和去年同期相比,印尼成長了54%,越南則下降10%,這也突顯出7月下旬政府對越南進口水泥課徵反傾銷稅後,已經出現「移轉效應」。

根據「中國水泥網」報導,印尼水泥市場涵蓋來自大陸海螺水泥投資的900萬噸產能及紅獅水泥的700萬噸產能。

台泥花蓮安平水泥廠。取自官網 zoomin
台泥花蓮安平水泥廠。取自官網

台泥水泥出貨種類不同、可清楚追溯至產地

張安平強調,台灣是全球少數進口水泥零關稅的國家,國內企業必須繳納碳費,但進口水泥卻沒有碳費負擔,「進口的碳都算在台灣身上,我們出口的產品卻要照繳碳費,這是嚴重的不公平」。他進一步指出,依照《公共工程施工綱要規範》,公共工程所使用的水泥必須符合「同一工程應使用相同產地水泥」的要求,以確保品質一致與工程安全。但目前進口水泥是否符合該規範,政府並未嚴格查驗。

台泥和平廠與蘇澳廠出貨的水泥種類不同,均可清楚追溯至產地,完全符合規範;相較之下,進口水泥來源混雜,缺乏完整追溯機制,卻仍大量流入市場。

此外,他也提醒,目前進口水泥幾乎都是以噸裝形式供應混凝土廠,在卸料操作過程中容易產生粉塵,不僅影響作業環境,更可能對周邊造成污染,政府若未加強檢驗與管理,恐使進口水泥在品質控管與環境保護上形成漏洞,導致本土業者承擔不公平競爭。

台泥強調,當全球主要國家都在考量並實施「對等關稅」以確保公平貿易環境時,台灣卻仍維持零關稅,形同單方面門戶大開,唯有讓所有產品都負擔一樣的碳成本,本土企業在循環經濟與低碳技術上的努力才有意義。為此,台泥呼籲政府應立即要求進口水泥熟料揭露碳排,並研議收取碳代金或制定台版CBAM,讓本土產業的努力不至白費。

下載知新聞APP

⭐️ 即刻下載《知新聞》App!免費!

# 台泥 # 水泥移轉效應 # 水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