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碳洩漏風險產業碳費可打2折 環境部:審核原則12月底前公布
【記者劉沛妘/台北報導】台灣碳費制度啟動,預計明年開始繳費。環境部今(27)日舉行「台灣淨零轉型與碳定價治理」論壇,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與會。環境部表示,影響是否能使用優惠費率的「自主減量計畫」已累計430家事業單位提出申請,審查作業將在年底前完成。另外,屬於「高碳洩漏風險」產業者,碳費在優惠後還可再打2折,細節預計12月底前對外說明。
📌 本文摘要重點 (這是什麼?)
依據環境部公布的113年度溫室氣體排放成果評估,目前共有465家廠(247家公司)屬於碳費收費範圍,明年繳費金額則將依今年(114年度)的盤查結果計算。
碳費費率審議會先前已拍板,每噸碳收費新台幣300元;若企業提出自主減量計畫並通過審查,可依方案降為每噸50元(A方案)或100元(B方案)。而若屬於「高碳洩漏風險」產業者,碳費在優惠後還可再打2折,最低每噸可降至10元。
外界關注的相關審核標準,環境部氣候變遷署長蔡玲儀說明,認定架構分為國際行業別與個案審查兩層,層次一是國際行業別認定,層次二則是個案申請,細節預計會在12月底前對外說明。
環境部統計,今年提出自主減量計畫的430家業者中,約16%選擇目標較嚴格的A方案,其餘84%採用B方案。若以目前計畫預估,這些措施可望在2030年前累積減少約370百萬噸碳排放。
針對自主減量計畫審查進度,蔡玲儀表示,已正在加速,若有業者需補件也會給予期限,不會影響明年繳費時程。至於未來碳費是否調整?蔡玲儀說,雖然外界有意見希望逐步提高費率,但審議會每年都會重新檢討,相關討論將留待明年進行。
徵收碳費可能提高生產成本,導致部分企業外移到政策較寬鬆的國家排放,稱為碳洩漏。針對較易發生這種狀況的「高碳洩漏風險行業」,環境部提出配套機制,初期只以業者兩成排放量來計算碳費。
氣候署8月曾說明高碳洩漏風險行業的認定規劃,認定方式將分兩個層次,首先依貿易密集度、排放密集度計算出門檻,達門檻者即認定為高碳洩漏風險行業,可適用到2030年;未達門檻者,也會考量產業可能因碳成本過高外移,或面臨較大國際競爭壓力,認定為高碳洩漏風險,如碳費佔營業毛利率達一定比例、營業毛利為負值、或面臨國際傾銷風險,都有機會被列入減免行列。
常被歸類為高碳洩漏風險的產業包括:鋼鐵、水泥與熟料、石化(如乙烯、塑膠原料)、紙漿與造紙、鋁業與其他有色金屬肥料(氨、尿素)、玻璃、精煉油品、基礎化學品等,各國名單略有差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