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133年大廠柯達為何衰敗面臨停業 智慧手機iPhone問世成關鍵
【編譯張翠蘭/綜合外電】擁有133年歷史的攝影器材公司伊士曼柯達(Eastman Kodak)日前對投資人發出警告,坦言可能撐不了多久。這家曾手執全球底片市場牛耳的百年老店,挺過13年前聲請破產保護,如今再陷生存危機,普遍認為是未能適應數位相機技術的興起,但分析指出,智慧手機、尤其是iPhone問市,才是對該公司命運造成巨大且有害的衝擊。

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8月12日報導,柯達在11日的財報中警告投資人,該公司缺乏「承諾融資或可用流動資金」,來償還約5億美元(約150億元台幣)的即將到期的債務,更坦言公司可能無法持續經營。
此外,柯達計劃透過停止支付退休養老金計劃來籌資。該公司還表示,由於相機、墨水和底片膠卷等許多產品都在美國生產,因此預計關稅不會對其業務產生「重大影響」。
柯達發言人12日向CNN表示,「有信心能夠在到期前償還大部分定期貸款,並修改、延長或再融資剩餘債務或優先股義務」。
柯達股價12日暴跌逾25%。
■相關新聞:
百年影像大廠柯達坦言快撐不住了 盤中股價狂殺近25%
普遍認為柯達未能適應數位相機技術的興起,是其衰敗的主要原因。但業界知名網站《數位相機世界》(Digital Camera World)曾在一篇文章指出,根據YouTube頻道《黑暗中的歷史》(History in the Dark)在影片中解釋,柯達堪稱數位技術的先驅,到2005年,該公司已成為美國最大的數位相機銷售商。

然而,由於柯達專注於消費級市場,推出像柯達Easy Share系列傻瓜相機,反觀智慧手機、尤其是蘋果iPhone的出現,對該公司的命運產生巨大且有害的影響。
柯達公司如今仍在電影產業擁有一席之地,底片相機在文青及復古風愛好者推動之下再次流行,柯達的黑白底片2024年甚至增加產量。
儘管近期出現虧損,但柯達近期表示計劃擴大部分業務,繼續為包括電影業在內的企業生產底片和化學品,並將其品牌授權用於各種消費產品。
公司興衰與轉機
伊士曼柯達公司成立於1892年,但其歷史可追溯至1879年,當時喬治伊士曼(George Eastman)獲得了第一項平板塗層機專利。 1888年,伊士曼以25美元的價格販售第一台柯達相機。
當時由於攝影所需的技術和設備,它並非大眾產業,但柯達相機的設計初衷是讓攝影更普及。伊士曼創造「您只要按下按鈕,剩下的交給我們搞定」的口號。
「柯達」一詞本身毫無意義,是伊士曼憑空發明的,稱「我一直很喜歡字母『K』——它聽起來很有力量,也很有感染力」。
柯達在相機和底片生產領域擁有百年輝煌的歷史。根據《經濟學人》報導,在1970年代,柯達一度佔了美國90%底片和85%相機銷售量。
雖然柯達1975年推出第一台數位相機,但未能把握數位攝影技術的崛起,公司於2012年聲請破產保護,當時,柯達擁有10萬名債權人,總債務高達67.5億美元。
柯達2020年迎來短暫的轉機,當時被美國政府要求其轉型為醫藥原料生產商。柯達股價飆升,一度觸發20次熔斷。
未料如今再度面臨不確定的商業環境挑戰,柯達執行長Jim Continenza於11日在財報中表示,「第2季仍朝著既定長期目標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