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鴻海併購夏普後台廠再度出手 一文看懂國巨併購芝浦電子能成功嗎?
【記者李宜儒/台北報導】近年來持續進行併購的被動元件龍頭廠國巨(2327)在今年2月5日董事會通過,將公開收購日本上市公司芝浦電子(Shibaura Electronics)100%股權。不過這次似乎沒有那麼順利,主要業務包括機械零件、電子設備及零件、汽車、產業機械及家庭安防的美蓓亞三美(Minebea Mitsumi)橫空殺出,連續2次拉高收購價,也讓國巨這次併購能否順利完成,現在還是未定之天。

國巨、美蓓亞三美相爭 芝浦股價狂飆
國巨之前2月規劃,擬以每股4300日圓的價格,公開收購芝浦電子100%的股數,後來被美蓓亞三美已4500日圓超越。國巨再將收購價拉高到5400日圓,而美蓓亞三美又繼續拉高到5500日圓。隨著國巨及美蓓亞三美競逐併購芝浦電子,也讓芝浦電子股價越來越高,從2月前約3000日圓,消息一公布就衝上4000日圓,以最新5月2日收盤價更來到5930日圓,遠高於兩家公司的收購價。
芝浦電子成立於1953年,初期為銅亞氧化物整流器及其他熱敏電阻和壓敏電阻的製造商,如今,芝浦電子已成為全球熱敏電阻市場的領導者,為車用、工業設備、家電和醫療等終端應用領域提供各種解決方案,擁有超過4,800名員工,年營收超過320億日元。
國巨起心動念再起併購 關鍵是熱敏電阻
讓國巨連續起心動念興起併購的原因,是因為芝浦電子熱敏電阻的技術。隨著國巨的電子零組件布局越來越廣,熱敏電阻是目前最欠缺的一塊,什麼是熱敏電阻?熱敏電阻是讓一種電流的不易流動性,電阻會隨著溫度變化而改變的電子零部件。溫度越高,電流越容易流動,溫度越低,電流越難流動,因此,能夠通過查看熱敏電阻內的電流來瞭解溫度。
而熱敏電阻體積小,具有出色的耐衝擊性和耐振動性,並且對溫度的靈敏度高,因此被用在服務於生活的各種產品中。據芝浦指出,2023年其熱敏電阻全球市佔率為13.5%,位居首位。
而美蓓亞三美有什麼來頭?以營收規模來看,2023年營收為1兆4021.27億日圓, 跟國巨2024年營收新台幣1216億元(約5500億元日圓),相較於之前國巨的併購案主角的母公司或母集團,並沒有大多少。但法人也指出,就是因為國巨跟美蓓亞三美的規模並沒有差太多,也讓雙方對於爭搶芝浦電子,更有競爭意識。
國巨是台灣最大的被動元件積層陶瓷電容(MLCC)廠,也是全球最大廠,能夠奠基這樣的基礎,就是靠國巨董事長陳泰銘的併購策略,包括2018年1月國巨旗下電感廠奇力新併購美磊;同年4月,國巨併購君耀-KY,5月,國巨以220億元併購美國普思電子。
2019年11月,國巨以540億元併購美國基美;2022年10月上旬,國巨現金收購德國賀利氏高階溫度感測器事業部(Heraeus Nexensos),同月下旬,國巨現金收購法國施耐德電機高階工業感測器事業部Telemecanique Sensors;2023年12月,國巨子公司現金收購南通海美電子旗下鋁電事業。
併購是兩家併購公司的壯大方式
換言之,國巨之前主要的併購標的,基本上都是大集團旗下的部門,不然就是規模遠比國巨本身小的被動元件企業,因此身為被動元件大廠的國巨,出手併購,往往都是被併購標的認為有機會後續營運,自然是水到渠成。
但是這次芝浦電子狀況不同,法人指出,首先芝浦電子從一開始就不願意跟國巨接觸,芝浦電子將國巨這次的收購,定義為敵意收購(hostile takeover),也就是收購方在未知會目標公司董事會,或未經他們同意的情況下,所進行的收購活動。法人表示,日本企業對於被收購原本就有相對的抗拒性,特別是收購方還是外國企業時,這樣的抗拒會更大。
陸續併購三美電機、有信、艾普凌科造就美蓓亞三美版圖
再者,美蓓亞三美起家方式也跟國巨類似,都是透過併購持續成長,美蓓亞三美公司於1951年7月在東京板橋區成立,是日本第一家專門生產微型滾珠軸承的製造商。在發展過程中,原本因為是由戰後原滿洲飛機製造公司的工程師從滿洲返回日本後創立的,主要產品也集中在航空工業領域。
美蓓亞三美後來進軍電子設備及零件事業領域,同時與三美電機、有信、艾普凌科等公司進行業務整合,也讓其產品範圍從滾珠軸承到馬達、感測器、接入產品及半導體,已成為綜合型精密零件製造商。在全球27個國家擁有約10萬名員工。
而芝浦電子董事會也1日全體同意,對美蓓亞三美的收購提案表達贊成,也鼓勵股東參與應賣美蓓亞三美收購案,另外則對國巨的收購提案表示反對。
法人表示,儘管美蓓亞三美也透露,不會無止盡拉高收購價,換言之,國巨如果繼續拉高價格,要完成收購應該還是有機會,但這樣的收購,會不會有怎樣的後遺症,恐怕也是讓以併購出名的陳泰銘仍會多加思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