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與躁鬱症基因新機制!台大揪近千個變異點 助新藥研發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憂鬱症和躁鬱症有一部分受到基因變異影響,多重變異疊加將顯著提高發病機率,然而過去研究多侷限於白人,台大公衛系教授郭柏秀攜手國際團隊,納入東亞、南亞、非洲裔與拉丁裔樣本,辨識出697個與憂鬱症、298個與躁鬱症相關的遺傳位點,較既有報告多出近4倍,有助優化診斷標記、研發新藥。

多重基因變異提高憂鬱或躁鬱發病率
台灣大學公衛系教授郭柏秀指出,憂鬱盛行率15%,大約每6-7人就有1人憂鬱,除了受到低社經地位、高生活壓力,兒時受虐、睡不好影響,約30%到40%受到遺傳影響;躁鬱盛行率2.4%,除了受到社會、生活型態、環境因子影響,遺傳影響估計約為60%到80%。
過去憂鬱症與躁鬱症之基因研究多侷限於歐洲白人族群,郭柏秀為了打破族群盲點,攜手國際團隊納入東亞、南亞、非洲裔與拉丁裔等多元種族樣本,其中憂鬱症研究樣本超過500萬人、躁鬱症樣本逾290萬人。結果識別出697個與憂鬱症、298個與躁鬱症風險相關的遺傳位點,較先前既有報告多出近4倍。
697個與憂鬱症相關的遺傳位點中46%是此研究新發現,郭柏秀說,雖然單一基因變異對情緒疾患風險的影響輕微,但多重變異疊加後將顯著提高發病機率,多基因風險分數在前20%的人,患病風險高達7.06倍。

新發現數百種基因變異可優化診斷標記
研究團隊優先鎖定308個憂鬱症及36個躁鬱症的關鍵基因進一步分析,發現這些基因多與大腦細胞之間的「訊息傳遞」有關,尤其牽涉到神經突觸(神經元之間的連結處)上受器的聚集與調控,更意外發現部分基因也存在於腸道與胰臟細胞。
郭柏秀解釋,有些基因只會分布於大腦,有些則會在其他器官也發現,例如現在抗憂鬱藥物主要是血清素,血清素九成五在腸道細胞,所以緊張會腸胃不適,便秘也跟憂鬱有關,腸子被稱爲第二個大腦,有些基因也存在於胰臟細胞,這也是為什麼憂鬱症患者罹患糖尿症的比例高。
郭柏秀的兩篇分別針對憂鬱症和躁鬱症的跨種族研究,陸續於2025年初在《Cell》與《Nature》發表,為憂鬱症與躁鬱症的複雜成因揭開新章,利用新發現的數百種變異,未來可優化診斷標記,並期待能依據個人化的基因輪廓來量身訂製更好的疾病治療方案,研發更具選擇性的新藥。

現有慢性疼痛藥物、聰明藥有望再利用
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心身醫學科主任陳錫中指出,現有雖然有很多種抗憂鬱藥物,治療的靶點其實差不多,只是副作用減少,憂鬱症患者第一次用藥只有三分之一的人顯著改善,三分之二的人只能好一半或者反應不佳,就得換藥或兩種藥物一起用。病人症狀表現類似,大腦生病的位置可能不同,發現新的基因變異位點,有助研發不同作用點的新藥。
郭柏秀研究團隊並提出可將現有慢性疼痛藥物Pregabalin、促醒或聰明藥Modafinil ,以及其他作用於神經傳導物質系統的治療,再利用於治療憂鬱症與躁鬱症,為未來臨床試驗與早期介入提供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