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骨喀喀響不代表有效 復健師:七種人不適合徒手治療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社群媒體常有人分享去整骨被折來折去發出「喀喀聲」,復健科醫師解釋,喀喀聲只是關節內氣體逸出的氣泡聲響,不代表治療效果,徒手治療重點是改善關節活動與組織彈性,而非追求聲響本身,而且運動傷害急性期、脊椎側彎、老人容易骨鬆或骨折、凝血功能異常者、兒童都不適合徒手治療。

關節喀喀聲不代表治療效果
復健科醫師趙明哲表示,「徒手治療」指的是透過「具有復健科醫師或物理治療師執照」的專業人員雙手,針對關節、肌肉、筋膜、韌帶等組織進行調整、放鬆與矯正的治療手法。但這些技術必須建立在完整的評估基礎上,有明確的疾病適應症、有特定的治療規劃,並非隨意發出聲響「喀一喀」就有效。
「喀喀聲不代表治療成功」趙明哲說,喀喀聲只是關節內氣體逸出的氣泡聲響,折手指也會有喀喀聲,聲響不代表治療效果,徒手治療重點是改善關節活動與組織彈性,而非追求聲響本身。關節每次產生聲響後,需一段時間累積氣體才能再度「喀」出聲,這並不代表身體有問題,也不是療效的判準。
徒手治療最常見適應症是五十肩,趙明哲表示,患者肩關節攣縮、沾黏、活動力受限,可透過關節鬆動術來增加肩關節的活動度,藉由適度的活動來減緩病程。某些下背痛或肩頸痠痛,因脊椎關節活動度受限或左右背肌力量不平衡與神經壓迫,造成痠麻疼痛感,如果透過徒手治療回復關節位置或筋膜鬆緊平衡後,神經壓迫症狀與疼痛感可以同時減輕。
接受外傷修補或是關節韌帶手術後,若出現關節囊或連接筋膜產生沾黏,也常需要徒手按摩等方式來去除沾黏,恢復關節活動度。另一種情況像是肌腱拉傷,例如媽媽手或網球肘,則可以透過軟組織放鬆的徒手治療來改善。
七種人不適合徒手治療
但有幾種情況不建議徒手治療,趙明哲表示,第一種:運動傷害急性期,此時軟組織可能處於破壞或發炎狀態,過度的鬆動或牽扯可能加重情況,建議在急性期後的二到六週再考慮徒手治療。第二種:傷害的慢性期,若仍存有中重度的持續發炎,徒手治療要特別審慎,切勿過度旋轉發炎的關節,或是過度摩擦發炎的肌腱。
第三種:脊椎側彎,徒手治療或許可以暫時調整脊椎位置、短時間內改善疼痛,但執行前一定要先有X光檢查,確定脊椎排列還在穩定範圍。若脊椎已到了不穩定曲度,還是要尋求及時的開刀矯正。
趙明哲說,大部分造成脊椎側彎的原因不明,且伴隨脊椎扭轉和肌肉、肌腱、韌帶攣摍的問題,單靠徒手治療效果有限,還不需要開刀的患者,最重要的病患自主的姿勢調整、核心肌群/脊旁肌群持之以衡的訓練。
老人骨鬆、凝血功能異常別亂試
第四種:老年人,因為容易有骨質疏鬆或骨折等問題,脊椎徒手治療時需特別小心。第五種:凝血功能異常患者,徒手治療可能涉及關節囊活動或軟組織牽拉,凝血功能異常可能導致微血管破裂出血等問題。第六種:12歲以下兒童不適合徒手治療。
第七種:同一部位已經徒手治療3-6次後沒有明顯改善,請患者務必回診,與醫師討論病情停滯的原因,和尋求可能的下一階段治療。
趙明哲強調,徒手治療只是眾多治療方法之一,流派繁多也不是學一招就能通用在每位病人身上,千萬不要以為身體痠痛找人喬一喬就好,真正的康復還需患者主動配合姿勢訓練、肌力強化與生活習慣調整,才能打破惡性循環。像是脊椎側彎患者而言,徒手治療只能暫時改善位置,若缺乏後續肌力訓練取得筋膜平衡,很快又會回到原本的姿態及彎曲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