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人包|屈公病例創6年新高 用對防蚊液才有效!關鍵一次看

【記者賴昀岫/台北報導】針對近期網路社群流傳,「屈公病會人傳人」的資訊,但其實和登革熱一樣,都是經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傳播的疾病,要防止蚊蟲叮咬,使用防蚊產品是有效的預防措施。《知新聞》整理懶人包,一文看懂屈公病是什麼、防蚊產品怎麼挑!
📌 本文摘要重點 (這是什麼?)
Q1:屈公病是什麼?症狀有哪些?
衛福部疾管署表示,屈公病為我國法定傳染病之一,可經由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傳播,「非人傳人」,今年截至8月6日國內累計17例「境外移入」確定病例,並出現首例中國廣東境外移入屈公病,目前境外移入病例數為近6年同期最高;提醒從疫區返國的民眾,如出現發燒、四肢痠痛、頭痛、肌肉痛、骨骼關節痛等疑似症狀,請主動告知機場檢疫人員。
Q2:防蚊液該怎麼選購?
藥師公會全聯會發言人黃彥儒表示,政府核可有效預防蚊蟲叮咬的成分,包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伊默克(IR3535)等,要選擇產品上印有「衛部(署)藥製字」或「衛部(內衛)成製字」等許可證字號的品項,才能直接塗抹噴灑於人體皮膚。
衛福部食藥署衛教資訊指出,市面上防蚊液產品種類繁多,成分多為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的產品較為常見,易過敏者建議先以小範圍噴塗於手背內側,沒有紅、腫、熱、痛、癢等過敏反應,再擴大範圍使用。
而環境部核准的防蚊藥劑,產品上印有「環部(署)衛製字」或「環部(署)衛輸字」等許可證字號,有些僅核准於環境使用,因此須留意說明書上的說明及注意事項,是否加註說明「得使用於人體裸露之皮膚」或「本產品不可噴灑於皮膚或衣物上」。
環境部核准含有DEET的防蚊藥劑,有些可噴灑於居家環境如紗窗、紗門上,或於戶外登山、露營時,噴灑於帳篷,避免蚊蟲跟隨進入,達到防蚊效果,但應避免噴灑於皮膚、衣物上;環境部核可含「派卡瑞丁」及「伊默克」的防蚊藥劑,可直接塗抹噴灑於人體皮膚。
Q3:市售防蚊產品與價格?
黃彥儒指出,主要形式仍以「防蚊液或噴霧」為主流,效果經政府確效,至於很多家長買給孩子的防蚊貼片,成分多為天然香精,效果不一,預防疾病,仍建議選用政府核可的防蚊液。
產品售價方面,含「敵避」的防蚊液因成分較普及,價格相對親民,市售一瓶60-100ml的合格產品,價格約在新台幣300元以下。
Q4:防蚊產品正確使用方法和時機為何?
黃彥儒說,6個月以下嬰兒不建議使用化學防蚊產品,應採物理防蚊,如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使用蚊帳等;6個月-2歲幼兒每天可用1次;2歲-12歲兒童每天可使用1-3次;12歲以上及成人通常每4-6小時噴一次,當感覺流汗多或防蚊效果減退時,如蚊子開始靠近時可補噴。
如與防曬乳並用,應先擦防曬乳,等待約15分鐘讓藥效吸收後,再擦防蚊液;現在正逢暑假,有些民眾會前往山區或溪邊遊玩,這類蚊蟲較多的地方,建議選擇濃度較高的「敵避」產品,防護效果較好。
黃彥儒也提醒,上午9-10點、下午4-5點,建議盡量避免帶幼童於此時段出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