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〡AI熱潮推動記憶體與儲存需求爆增 專家卻點出這幾大風險

【記者蕭文康/台北報導】由於近年來AI浪潮對記憶體與儲存產業的全面推升與供需失衡,也帶動相關族群股價同步大漲,成為投資人關注焦點。針對未來的發展趨勢,微驅科技總經理吳金榮分析,觀察重點包括HBM高占用導致標準型DRAM供給緊俏、DDR4/DDR5價格動態與產能轉移、NAND Flash與SSD在AI推理的架構創新是否會取代HBM、大型買方「包產能」造成供應集中風險,以及超大規模資料中心對能源的巨量需求。
AI基礎建設拉動記憶體與儲存需求
吳金榮認為,近期記憶體市況由於各大CSP企業建置資料中心不僅需要GPU與邏輯晶片,還需大規模儲存,需求暴增帶動記憶體族群報價與股價上漲,例如美光、三星、海力士、鎧俠及台灣記憶體廠。
回顧2023~2024年記憶體產業低迷、資本支出縮減,形成供給端收縮,但在AI需求上來後推升DRAM與NAND Flash需求。原本低迷的NAND Flash因AI推理與儲存需求上升而回暖;硬碟廠(如Western Digital)過去不擴張導致硬碟供不應求,因此包括記憶體被包下產能、報價上漲,散熱及銅箔基板與各類零組件供需同步升溫。

DRAM與HBM動態及DDR4與DDR5的價格與產能轉移
吳金榮說,今年4月份傳出三星、海力士、美光將停止生產DDR4,通知客戶最後買進時間為6月份,帶動DDR4在6份漲20%,5月份又漲20%,連續上漲。過去DDR5價格應高於DDR4,但近兩三個月出現DDR4漲幅超過DDR5的「價格倒掛」,為罕見現象。
另外,記憶體大廠產能向AI相關的HBM轉移,HBM消耗大量DRAM晶圓,單位面積需求約為一般DRAM的3倍,導致標準DRAM供應更趨緊張。一個AI GPU的成本有50%到60%來自HBM記憶體;HBM對DRAM晶圓需求高,推升整體記憶體鏈。而台積電與HBM供應商被視為AI浪潮中的主要受益者。
供需與產能配置失衡
市場出現預期性搶購,擔心明年缺貨而先行鎖定產量,例如OpenAI與NVIDIA與三星、SK海力士合作與包下記憶體的情形。三星每月DRAM產能約60萬片到65萬片、SK海力士約50萬片,合計約110萬片到115萬片,但買方要包下的產能據了解就高達90萬片,顯示集中鎖定產能的壓力。

儲存技術與SSD架構創新可能替代HBM
NAND Flash技術進展與SSD直連GPU。鎧俠推出新NAND Flash,製成SSD後可達「一秒鐘,一億次」的輸入/輸出操作,同時與NVIDIA合作,透過架構優化跳過CPU直連GPU。不過,NVIDIA要求「兩億次」的儲存操作,方案為SSD並行「放兩個」以達成需求,據了解,此設計可在部分場景「取代HBM」。
同時,若以Bit計,NAND Flash價格約為DRAM的1/10左右,具成本優勢,可能在部分應用「期待」替代HBM。
ASIC競爭與超大規模資料中心投資
此外,微軟自研ASIC,客製化IC數量已與NVIDIA相近;NVIDIA2025年GPU出貨約500萬片,ASIC亦約500萬顆,形成競爭。因此,NVIDIA積極投資OpenAI,投入1000億美元建設10個GW的資料中心,而每1個GW相當於1座核電廠的供電需求,並引發包下核電與能源配套投資。

記憶體未來展望與風險
吳金榮預期,記憶體產能緊縮風險,由於HBM對DRAM晶圓的高占用與DDR4停產導致標準DRAM供給緊張,可能持續推升價格,而DDR4相對DDR5的異常上漲與倒掛現象缺乏明確時間展望,存在延續或逆轉的不確定性。
此外,供應集中風險中,例如大型買方可能擠壓其他客戶的可得性,導致更廣泛的缺貨;NAND Flash直連GPU與部分「取代HBM」的主張仍在演進,實際可替代範圍與效益有待觀察。而10個GW級資料中心的建設對電力(甚至核電)依賴高,可能成為擴張瓶頸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