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電網強化關鍵不在地下化 AI與分散式調度才是核心
【記者吳珍儀/台北報導】全球邁向淨零轉型與AI算力競賽,電網韌性成為能源安全關鍵,台電在這部分該如何改善?國立中央大學電機系教授陳正一在參加「因應氣候變遷下架空與地下電網韌性之推動與挑戰」研討會,他會後接受《知新聞》採訪時表示,地下化只是電網強化的眾多手段之一,真正的重點在於「規劃分散、智慧運轉與快速復電」三大面向,他強調,AI技術將成為電網大腦,整合儲能、可控負載與再生能源,可打造具成本效益的現代化智慧電網。
全球AI與能源挑戰並行
面對極端氣候日益頻繁的挑戰,電網地下化與系統韌性強化成為現階段能源政策的重要課題,陳正一指出,全球已有逾百國宣示2050年達成淨零轉型,AI算力則成為國力象徵,各國積極建設資料中心,導致電力需求急遽攀升,以台灣為例,AI應用年用電量已達16億度,預估5年內仍將大幅增加。
他表示,AI時代的能源挑戰並非電網本身出現問題,而是「如何以創新方式面對挑戰」,從人類歷史證明,每一次挑戰都推動科技與文明進步,電網發展亦然。
電網強化可從分散、強固、防衛三面向著手
陳正一說明,電網韌性強化可從「規劃、運轉、復電」三大層面著手。以台電為例,自2022年起推動為期10年的「電網強韌計畫」,總投資金額達5645億元,涵蓋分散工程、強固構成、防衛工程三大主軸。分散工程包括分散電源與節點,確保單一事故不影響整體供電;強固構成則是增加輸電線與變電所容量,並導入儲能系統,強化電網結構;防衛工程為導入AI智慧化管理,透過先進配電系統即時監控電壓與頻率,快速偵測故障並隔離問題區域。
他舉例,去年花蓮強震造成多座電廠跳機,但系統仍能迅速復電,展現3年前計畫的成果,證明投資電網強化具有顯著效益。
成本效益與技術多元並進
此外,陳正一提醒,電網地下化只是眾多強化手段之一,「重點在於成本效益與技術組合的最優化」,他主張應針對各種方案進行成本與效率評估,再決定優先順序與配套組合,避免「為地下化而地下化」的本末倒置。
陳正一舉例,工研院開發的E²行動儲能模組,可快速部署於災區,該系統結合太陽能與儲能設備,模組化設計可串聯擴充,曾於丹娜絲颱風時即時供電予重災區,支援呼吸器、照明與通信等民生需求。陳正一指出,這類可移動式儲能設備具備高彈性與高成本效益,是提升電網韌性的「另一條路」。
AI為電網中樞 打造智慧調度新格局
展望未來,陳正一認為AI將扮演「電網大腦」角色,整合燃氣機組、再生能源、儲能與可控負載等分散資源,實現秒級的智慧調度。「AI能即時掌握系統狀況,快速運算出最有效率、最低成本的調度方案,確保電網穩定與供電安全。」
陳正一說,電網強化的目的在於提升韌性,而非追求單一技術。「地下化只是手段之一,真正的核心是如何以AI、儲能與智慧管理的組合,打造具成本效益與永續彈性的電網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