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三重啟公投|AI資料中心耗電如1座城市用量 供電不解決「大廠不敢來了」
【記者吳珍儀/台北報導】8月23日將迎來重啟核三公投,焦點在於是否讓核三廠延役,隨著AI時代來臨,帶動資料中心及半導體廠需求,這些大型運算設施需要龐大的伺服器群與冷卻系統,單一資料中心的耗電量可能相當於一座中小城市的總用電,文大經濟系教授柏雲昌表示,當AI資料中心與半導體製造同時擴張,台灣能源供應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若不提前布局,可能出現供電吃緊;能源專家、清華大學教授李敏則表示,若不解決電力問題,「大廠可能連來都不來了」。

📌 本文摘要重點 (這是什麼?)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今年4月發布的「能源與人工智慧」報告,統計2024年全球資料中心(Data Center)用電約4150億度,約佔全球用電量的1.5%,報告指出,在過去5年資料中心用電量每年成長12%,若依照這個速度,預估到2030年底,全球資料中心用電量約9450億度,佔全球用電量3%,相當於目前日本全國的用電,且用電成長速度高出其他產業4倍以上。
目前國外大廠以谷歌最早於2013年在台灣啟用資料中心,坐落於彰濱工業區,估計每年用電量為4.3億度,約佔台灣去年總用電量2833.5億度的0.15%,且之前也傳出谷歌已在南科及雲林科技工業區買地,預計投資成立第2座及第3座資料中心。除了谷歌之外,包括微軟、Meta及亞馬遜雲端公司AWS可能砸大錢在桃園A-Top新嶺雲端數據園區設置資料中心,未來AI資料中心在台用電量需求將增溫。

標普估2030年台積電佔全台用電近1/4
除了AI資料中心之外,台積電在台灣大舉擴廠,也將對供電帶來考驗,台積電今年預計在台灣蓋6座晶圓廠及1座先進封裝廠,台積電2023年總用電量約232億度,佔全台用電8%左右,根據標準普爾報告指出,隨著台積電加快先進製程發展腳步,預估到2030年台積電用電量將佔全台23%多,接近1/4比重,但因台灣發電量成長緩慢,示警台積電恐面臨供電風險。
美國商會今年6月10日發布年度白皮書也指出,台灣最迫切的經濟挑戰之一就是能源供應穩定性,尤其隨著台灣淘汰核能並減少燃煤發電,對於半導體及AI等高耗能關鍵產業將帶來供電不足的風險,也成為美商在台營運的潛在隱憂。
台灣沒完整配套措施易發生缺電
隨著AI高速發展,資料中心如雨後春筍般在全球大量興建,引發用電需求,文化大學經濟系教授柏雲昌指出,台灣目前在半導體發展上,硬體方面強勁,未來朝向軟體方面發展,這些大型運算設施就變得更重要,龐大的伺服器群與冷卻系統,使單一資料中心的耗電量可能相當於一座中小城市的總用電,AI應用的崛起,不僅推升計算資源需求,也直接帶動電力消耗急遽攀升。
他指出,台灣與美國的情況截然不同,差異除了電力以外,美國已有數座資料中心,而美國興建的土地都有經過規劃,基本上工業區與能源設施相鄰不遠,可以在電網、電廠與產業間留足安全距離與配套空間。
而台灣土地狹小,除了開發空間有限外,都是企業先決定在哪裡蓋資料中心後,才考慮到電力問題,沒有完善的配套措施就更容易導致缺電問題;加上都市與工業用地分布緊密,缺乏長期的能源與產業協同規劃,導致電力基礎建設擴張更為困難。

AI資料中心與半導體對供電帶來沉重壓力
在此情況下,充足能源的問題更加被凸顯,尤其台灣是全球半導體重鎮,先進製程晶圓廠對電力的需求同樣驚人,柏雲昌表示,台積電等龍頭企業每年新增的產能與製程升級,用電需求都將呈倍增加,而晶圓廠對穩定電力供應有極高要求,任何電壓波動或停電都可能造成高額損失,核能在電力供應上,本就相對其他種類能源,更能作為穩定的24小時供電系統,對於台灣的半導體發展可說相當重要。
柏雲昌認為,當AI資料中心與半導體製造同時擴張,台灣能源供應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柏雲昌提醒,若不提前布局,可能出現供電吃緊,甚至需要大量依賴化石燃料,衝擊減碳目標與能源轉型進度。
而核三公投結果,將直接影響政府在核能、再生能源與燃煤、燃氣之間的取捨與調度策略。

缺電風險恐成為產業擴張瓶頸
針對AI資料中心與半導體產業的電力需求現況,能源專家、清華大學教授李敏表示,全球AI資料中心需求正在快速增加,地點選擇受限於電力供應與基礎設施,之前台灣北部限制AI資料中心設置,就已經反映潛在的缺電壓力,且台灣有產業出口偏向半導體的特性,因此「缺電不會首先影響半導體,而是會將影響外溢至其他產業」。
此外,李敏也認為,各大企業在設置AI資料中心前一定會優先計算並考量用電充不充足,因此該擔心的不是會不會缺電問題,而是「國外大廠可能連來都不來了」。李敏說,台灣目前電力供應的備轉容量偏低,已經影響企業投資意願,缺電風險亦成為產業擴張的瓶頸。
李敏也呼籲,台灣能源政策必須有彈性並積極面對現實挑戰,不能受政治及其他因素而忽視科學與技術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