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精選|2.3萬家醫美診所創新高!衛福部嚴法遏亂象 醫界籲推次專科化逐劣幣
【記者賴昀岫/台北報導】從女模打牛奶針身亡,到本月男子陰莖增大術後死亡,醫美亂象接連引發社會關注。衛福部長石崇良直言「已到非加強管理不可的地步」,宣布修訂《特管辦法》,將祭出分級分風險管理醫師等4大重點。醫界普遍樂見新制,但也認為仍有加強空間,包括推動「醫美次專科化」,透過更紮實訓練,不僅提升病人安全與醫療品質,也有助吸引國際病人。

皮膚科、整形外科診所 家數攀20年高峰
房仲業者根據衛福部資料發現,因少子化兒科與婦科診所日益減少,皮膚科與整形外科則因醫美盛行逐年成長,統計全台「非公立診所家數」,於2011年正式突破2萬間,並逐年成長,至2024年底已增加至2萬3394家,為20年來最高峰。
不過,醫美診所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也導致劣幣驅逐良幣。台北市衛生局統計,近10年累計受理582件美容醫學醫療爭議案件,2024單年即高達90件,創下歷年新高,今年截至6月底也已超過49件,其中包含4起死亡案例。

現行《特管辦法》 僅明定8類手術需專科醫師
近期引起社會重大矚目的醫美死傷事件,如今年5月一名女模在台北市法瑞診所施打「牛奶針」後陷入昏迷,搶救19天不治;41歲林小姐到恆美學信義診所,接受抽脂與脂肪填充手術後,發生急性腎衰竭、休克合併多重器官衰竭;還有名簡姓男子本月中到安和美診所進行「陰莖增大術」後死亡等,涉案醫師丁斌煌還被發現多次改名、變更診所名稱。
現行的《特管辦法》,針對醫美採取分級管理,僅明定臉部削骨;臉部以外其他部位削骨;中臉部、全臉部拉皮;單次脂肪抽出量達1500毫升或單次脂肪及體液總抽出量達5000毫升、腹部整形、鼻整形、義乳植入之乳房整形和全身拉皮手術等8類,病人風險高並涉及麻醉的美容醫學手術有登記列管,有明訂施術專科醫師資格。

《特管辦法》修法 最快有望年底上路
石崇良說,將修訂《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力拼最快年底至明年初上路。新制將採分級分風險的醫師資格管理,取得大外科醫師證書才可從事、強化重大事故後續調查、揭露違規醫師資訊,並研議健保代位求償,目標是杜絕近年掀起的「直美潮」,也就是年輕醫師在完成或甚至未完成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PGY)後,直接投入醫美產業的現象。
針對分級分風險的管理,石崇良指出,針劑或光電治療等,要完成2年PGY一般醫學訓練並取得證明;涉及手術的醫美處置,必須經過大外科的專科醫師訓練並取得證書,因為手術仍有侵入性,需要管控風險;更高風險的手術,例如大面積拉皮或抽脂超過一定量,則必須由特定專科或次專科醫師才能執行。

醫:美容醫學次專科化 可能更理想
中華民國美容醫學醫學會常務理事、開業皮膚科醫師王修含認為,衛福部現在的做法很好,不過仍有點保守,或許可再嚴格一點,因為在PGY的這2年,雖涵蓋內、外、婦、兒、急診等傳統重症科系,常會遇到高齡、慢性病或具有潛在風險的病人,雖不像專科醫師這麼專業,但仍能具備相對全面的判斷跟跨領域的思維。
但也因為只有短短2年,不可能針對醫美領域進行訓練,王修含說,衛福部提出的,可能是評估後認為對現實衝擊相對較小的作法,真的要讓整個台灣的美容醫學更好,「讓美容醫學變成次專科化,可能是更理想的」,不只對醫療品質、病人安全更有保障,也有助提升國際競爭力,吸引國際病人。

多個衛福部定專科 已發展醫美次專科內容
針對「醫美次專科化」,王修含指出,全球很多專科醫學會,皆已發展醫美相關次專科,以台灣衛福部定專科為例,包括皮膚科相關的「台灣皮膚暨美容外科醫學會」、整形外科的「台灣美容外科醫學會」;眼科對應的「台灣眼整形美容重建手術醫學會」、耳鼻喉科則有「台灣顏面整形重建外科醫學會」。
此外,由跨科別醫師組成的「中華民國美容醫學醫學會」也是基於此理念,自1994年成立時,就限定會員需有衛福部定專科醫師的資格。
王修含表示,這個做法會是,在醫師已取得專科執照的前提下,額外定期進修相關學分。他強調,美容醫學牽涉的範圍很廣泛,安全跟有效性的評估也都更重要,雖然併發症的發生風險相對低,不過一旦發生,處置的醫師就要有敏感度在黃金時間立刻介入,否則可能造成重大遺憾。
因此次專科化可以建立標準化的訓練與認證制度,確保執業醫師在美容醫學領域不僅具備專科醫師應有的臨床判斷力,更能掌握處置併發症的即時能力;同時也能形塑明確的專業分工,讓病人獲得更安全、品質更一致的醫療服務,且透過專業化與國際接軌,台灣的美容醫學也能提升國際能見度與競爭力,成為跨境醫療與醫療觀光的優勢產業之一。

醫:所有科別都能做醫美 「大雜燴」對消費者缺乏保障
中華美容暨健髮教育學會理事長趙昭明同樣認為,是美意一樁但「地基還不夠穩」,因為大外科系醫師雖有身體結構與解剖學的基礎,但未必具備特定美容手術的技術與經驗,過往皮膚科醫師打雷射、整形外科進行手術,各司其職,較少問題發生。
如今只要有醫師執照,幾乎所有科別都能執行醫美處置,造成「大雜燴」現象,對消費者缺乏保障,趙昭明認為,想要往美容醫學發展的,取得大外科系執照後,至少還是要到醫學中心接受一年以上的完整訓練、取得認證,在嚴格規範下,才有機會減少劣幣驅逐良幣的情形。

不是當天一定能手術 全盤評估病人狀況最重要
趙昭明強調,「併發症、後遺症有哪些,一定要很明確地了解」,以皮膚雷射除斑為例,並非所有斑都適合雷射,有的人愈打愈黑,還有些斑如肝斑就不適合雷射,醫師就要判斷何時停損,單憑大外科資格並不足以勝任,「我現在做醫師35年了,我們是愈做心臟會愈小」,因為看到的案例、副作用愈來愈多。
病人當下的狀況同樣要注意,趙昭明提醒,並非相同劑量和療程就一定沒問題,醫師要全盤評估病人當下的各種生命徵象,如血壓、血氧等生命徵象,不是病人到院當天立即手術,也並非每次都照本宣科地執行。
看更多:
5旬男做陰莖增大術喪命!恐怖醫丁斌煌非首次出人命 多次改名黑歷史曝
生殖器整形害命!丁斌煌拒配合調查 北市府勒令停業「重罰35萬+送醫懲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