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動刀須大外科訓練」修法拚年底上路 醫界喊話:還可更嚴
【記者賴昀岫/台北報導】現行法規並沒有特別限制可執行醫美的醫師科別,針對近期接連傳出醫美整形手術後死亡案例,衛福部長石崇良昨宣布,將修訂《特管辦法》,涉及手術的醫美處置,都必須經過大外科的專科醫師訓練並取得證書。醫界對新制樂觀其成,甚至「還可以再嚴格一點」,讓投入市場的醫師進一步提升本職學能,減少劣幣驅逐良幣的情形。

石崇良昨接受媒體聯訪時,拋出針對接連發生的醫美死亡案例的新措施,將研議修正《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特管辦法),年輕醫師畢業後需完成一般醫學訓練(PGY)二年,不能直接投入醫美醫療。其次,所有「手術型」醫美療程,執刀醫師須具備大外科專科醫師資格與證書,盼藉此杜絕醫師在尚未完成醫學訓練(PGY)、未經專科醫師訓練時,就直接到醫美診所執業的「直美」現象,目標下個月進行60天預告期,最快今年底至明年初上路。
中華民國美容醫學醫學會常務理事、開業皮膚科醫師王修含今受訪認為,從事醫療行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安全,再來才是效果」,而醫學訓練相當漫長,從醫學生時代、畢業後的PGY訓練再到專科訓練,一步步都是讓醫師在成長過程中,得到該知道的養分,包括如何處理醫療併發症、在最安全的前提下讓病人接受最有效的治療。
過去醫美都被認為是很簡單的東西,沒有做嚴格的把關,「我覺得衛福部現在的做法是很好的」,王修含指出,新的要求也將醫美進行分級管理,包括危險性相對較低的注射、光電治療等,要求畢業後接受2年PGY訓練才能執行,「我覺得還是有點保守了,也許還可以再嚴格一點」,因為PGY的這2年,其實很多醫師是沒有接受醫美相關訓練的,其實都還可以再強化。

專科醫師訓訓練重要 感染預防到緊急後送都要會
王修含進一步指出,衛福部新制要求,手術的美容醫學要受過大外科專科訓練,包括一般外科、整形外科,甚至包括眼科、皮膚科、耳鼻喉科等,要有這些的基礎的訓練,才能夠執行外科治療,認為這樣的改革是非常重要的,對民眾的把關也很好。
以中華民國美容醫學醫學會為例,要求正式會員得有各部定專科醫師資格才能參加,就是因為有經過紮實的專科訓練,代表在各教學醫院,都有至少3年,甚至5年的訓練,可以保障醫師對於安全醫學治療過程中,對每個步驟都有所了解,包括如何預防感染和併發症,或者真的出現併發症之後,要怎麼緊急後送,再到急診、住院,甚至加護病房訓練都完整接觸過,才會比較了解運作流程。
衛福部新制 醫界樂觀:及時雨
手術房有很多無菌操作,王修含說,如果沒有經過大外科訓練,可能會有些基本步驟不熟悉,造成病人安全損失;光電治療和注射雖然沒有這麼侵入性,還是有些基本要了解的地方。
他舉例,如光電治療時如何判斷病人的病灶、用什麼波長處理、注射物要避開哪些部位,有些血管不能打到,否則可能造成血管栓塞,甚至失明、中風等,都要一定訓練才能全盤掌握,「衛福部現在這個要求,我覺得是一個及時雨」,對於整個美容醫學的安全提升、民眾的保障是很有用的。
至於新制實施後,是否能減少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家數減少的品質是否會更好?王修含認為,家數減少倒不一定,因為這些都是可以藉由後續的訓練彌補的,能夠考上醫學系、獲得醫師執照的醫師們,一定有相當程度的知識及基礎掌握,相信在衛福部要求下,各相關醫學會可能會有更多訓練,讓投入市場的醫師們,能進一步提升本職學能。

醫美應該從「結果導向」走向「知識導向」
王修含也提到,醫美應該從「結果導向」走向「知識導向」,以施打肉毒為例,韓國政府已將成分注意事項放入肉毒衛教手冊警語,呼籲政府端訂立業界標準規範,讓成分、風險警語、禁忌症與常見副作用等供民眾查驗了解。
另外,診所端也可主動接露品牌與產品成分;消費者就診時,主動了解保養療程內容,是否有TFDA許可字號、產品來源與成分,以及長期治療計畫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