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充保費新制喊卡 中經院長:大家都說健保不能倒!但漲保費不要找我
【記者盧麗蓮/綜合報導】衛福部研擬健保補充保費3大改革,租金、利息與股利1年累計逾2萬元,研議收取2.11%補充保費,消息一出引來反彈,行政院卓榮泰院長昨晚指示衛福部暫緩規劃。對此,中經院長連賢明認為,應該鼓勵衛福部長石崇良願意面對健保財務改革,不過台人卻遇到一狀況,「每個政治人物都說健保很重要不能倒,然後健保漲保費都雙手一攤說不要找我,最大共識就只有政府多出錢,這樣健保財務永遠沒有解。」
卓榮泰令衛福部:暫緩規劃
衛福部擬在明年啟動補充保費修法程序,導入年度結算制,民眾租金、利息與股利1年內累計逾2萬元,須繳2.11%補充保費。此舉估可挹注財源100億至200億元,但因影響人數估達480萬人,引起存股族不滿,抱怨連連,認為拿小資族開刀。
行政院發言人李慧芝6日說,行政院長卓榮泰已指示衛福部廣泛聽取各界意見,暫緩具爭議規劃、加強社會溝通,尋求更周全、具共識的改革方式。李慧芝強調,目前還在廣納意見階段,「政府絕對不會為難小資族。」
中經院長連賢明:反映健保財務改革的困難
針對二代健保補充保費的爭議,中經院長連賢明在臉書發文指出,這些抱怨是很可以預期的,也反映出健保財務改革的困難。
連賢明認為,這次改革有兩點評論,第一,很多股民說,他們股票差價沒有賺錢,為什麼要針對股利課稅?自從二代健保後,健保收費改成類似個人總所得收費制度,一般保費針對薪資所得,非薪資所得則歸給補充性保費,所以股利課稅是針因為股票所發放股利課稅,就像股利所得要計入綜所稅一併計算一樣,和股票有沒有賺錢是兩回事。國外股票差價賺錢要另外計入資本利得課稅,台灣經歷過幾次證劵所得稅課徵失敗,要真的課徵證所稅可能要再等15-20年。
第二,當初補充性保費設計時,政大健保研究團隊也有參與。考量到行政成本,當初就建議採就源扣繳,並將單筆下限從兩千五,五千,一萬,兩萬為基礎來試算。最後在行政成本和健保收入綜合考量下,選擇以兩萬做為下限的基礎。部長在這次改革可採用類似方式,適當的提高年度結算的下限金額,並適度再提高單次扣繳的上限,抓大放小來降低改革的政治衝擊。
正面看待健保改革
連賢明認為,石崇良願意面對健保財務改革,真的應該要好好鼓勵。「台灣已經很久不面對健保財務改革,每個政治人物都說健保很重要不能倒,然後健保漲保費都雙手一攤說不要找我,最大共識就只有政府多出錢,這樣健保財務永遠沒有解」。
醫師:這些人多收費才公平
針對二代健保補充保費的部分,醫師蘇一峰在臉書發文表示,為了健保永續經營要改革是對的,不過方法方向不太對,「必須增加收入沒錯,但使用者付費才對,還要減少資源浪費。」
蘇一峰認為,這次加收保費會遇到這麼大的反彈,來自於大家覺得增收制度不公平。他建議醫療用的多,小病跑大醫院,小病跑急診的人,這些人多收費才符合公平正義。
全民健保1995年上路至今,龐大醫療支出導致入不敷出,成為健保永續的最大考驗。30年來僅調漲過3次保費,分別在前衛生署長李明亮、楊志良和陳時中任內調漲,每次調漲都引發政治和社會風暴,如今石崇良提出補充保費改革喊卡,如何在健保制度公平與永續之間平衡,成最大難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