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30年漲價血淚史|3首長漲保費2下台 李明亮、楊志良曝請辭秘辛(獨家)
【生活中心/台北報導】全民健保1995年上路至今,龐大醫療支出導致入不敷出,成為健保永續的最大考驗。30年來僅調漲過3次保費,分別在前衛生署長李明亮、楊志良和陳時中任內調漲,每次調漲都引發政治和社會風暴,李明亮和楊志良也都在調漲後辭職,僅陳時中調漲保費時,正逢covid19疫情而未在壓力中下台負責。《知新聞》製做全民健保30周年紀錄片《創造奇蹟的旅程》時曾專訪李明亮和楊志良,兩人也還原當年下台原因。
健保實施至今30年,財務虧損越來越大,現任衛福部長石崇良提出調整補充保費計算的財務改革,影響數百萬人荷包的方案,立刻被炎上,政院緊急宣布暫緩研擬,試圖止血,石崇良也立刻被關切何時下台,漲健保費挑動政治敏感神經,特別是在2026選舉年前,簡直如佛地魔般不該說。
編者按:1995年全民健保開辦,至今30年,財務壓力已到深水區,台北政經學院基金會製作《創造奇蹟的旅程》紀錄片,喚醒全民認知永續健保人人有責。
前衛生署長李明亮在任內2002年將健保費率從4.25%調高至4.55%,門診部分負擔也調整,是健保開辦7年來首次調漲,引發群眾抗議,爭議過程雖然激烈,也開先河讓健保費率日後有常態性調整機制,但他也在政策實施後請辭。
現年89歲的他已不良於行,外出須靠輪椅代步,回憶此事,他坦言:「非常傷心,因為漲不夠,對不起醫生和護士。」
儘管如此,2007年12月,健保安全準備金完全用罄,2009年12月健保局向銀行融資累計達1365億元,創下歷年借貸最高峰。
2010年時任衛生署長楊志良主張調漲保費至5.17%,再進行二代健保修法。2011年1月4日立院三讀通過。推動二代健保備受外界批評,楊志良受訪時首曝當年辭職原因是因自覺內任務未完成。
楊志良說:「我覺得我的任務完成,而且二代健保裡面,有一個叫做家戶總所得,那一點沒有通過,那是 100 個學者專家大家共同草擬的,我一回到衛生署去,我就跟衛生署的記者講,我現在宣布我明天起離開。因為我該做的做了,但這一點非常重要,這一點沒有過,辭職。」
全民健保開辦的第二年,來自山地離島的控訴震驚台灣,繳了保費看不到醫生,有保險無醫療,凸顯台灣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現實。偏鄉的醫療資源,除少數教會醫療宣教體系,主要是依賴各鄉鎮的衛生所,在交通不便的年代,許多山地與離島宛如被遺忘的後山與孤島。
1996 年舉辦的偏遠地區醫療改善方案討論會議,為醫療資源的城鄉差距帶來一線希望。健保局決定隔年起由花蓮門諾醫院派駐醫師到花蓮縣秀林鄉衛生所。這項計劃後來被稱為IDS,「全國山地離島醫療給付效益提升計畫」。
隨著都市化與人口遷移,台灣逐漸出現許多不山不市,資源同樣不足的偏遠地區。西醫、中醫及牙醫基層醫師承襲了IDS精神,也主動加入巡迴醫療行列。
不僅如此,當時被診斷出重大疾病時,患者要同時面對身體的痛苦,與高昂的醫療費用。此時健保法中關於重大傷病免部分負擔的規定,便成為希望之光。
從數字來深入探究,如果將全國平均每人年醫療費用設定為1,癌症患者的醫療費用是普通人的5.8倍,重大傷病患者是6.6倍,罕見疾病患者是20倍,血友病患者的醫療費用更高達82倍。若沒有健保的保障,重大傷病患者難以負擔如此龐大的醫療費用。
健保也對經濟弱勢族群伸出援手。即使是欠費的人,健保也保費提供分期付款,紓困貸款及愛心基金等等協助措施。2016年6月7日實施了嶄新政策,全面解卡。即使欠繳保費仍可以前往醫療院所就醫。
這些努力都是為了實現簡單而崇高的目標,保障弱勢,弭平健康不平等。讓每個台灣人,都能享有公平就醫的權利。
石崇良:健保不能倒 去留不在我心
2025年在健保實施30年後,補充保費改革仍瞬間引爆廣大民怨,行政院11/6晚緊急決定「暫緩爭議規畫」,衛福部部長石崇良11/7表示,健保財務改革有其必要性,因為改革從來沒停才讓健保能延續30年,健保不能倒,所有政策出發點都是希望健保財務永續,惟在設計過程需要更多討論凝聚社會共識,「每位部長都會被問何時下台,去留從來不在我心中,只有想把事情做好」。
衛福部原計劃從三方向改革補充保費,穩健建保財務結構,其中租金、利息與股利研擬改成「年度結算」,1年累計逾2萬元就要課徵2.11%補充保費,估可挹注財源100億至200億元,但影響人數多達480萬名,尤其重傷存股族,挨轟跟小資族搶錢。
行政院眼見輿論炸鍋,11/6晚間緊急聲明「行政院卓榮泰院長已指示衛福部廣泛聽取各界意見,暫緩具爭議的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