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徵100%半導體關稅 德專家:歐洲車用晶片受惠
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將對輸美半導體課徵100%關稅,引發全球關注。德國半導體專家芬特爾(Peter Fintl)分析,此舉恐推升手機等消費性電子產品價格,但歐洲在車用晶片領域具備競爭優勢,反而可能從中受益。

川普(Donald Trump)昨天表示,將對所有輸美晶片、半導體開徵高達100%關稅,但若企業承諾在美設廠或已於美國動工,則可免除關稅。
德國半導體專家芬特爾(Peter Fintl)受明鏡週刊(Der Spiegel)專訪指出,川普的最新關稅威脅在亞洲科技圈引發廣泛關注與不安,「即使是早已在美國設廠的台灣與南韓大廠,也不確定需要多少美國境內產值比例,才能避免被課以重稅」。
他表示,這項政策充滿不確定性,不僅亞洲企業困惑,歐洲半導體製造商同樣受到波及。儘管歐洲廠商近年積極在美投資設廠,但當前許多細節尚未明朗,後續仍有進一步談判與協商空間。
芬特爾指出,晶片製造是高度全球化的產業,化學品來自日本,原物料來自中國,設備來自歐洲,在亞洲國家製造與封裝。供應鏈高度依賴自由貿易與國際分工,一旦遭遇關稅等貿易壁壘,將造成供應效率下降、層層加價,終將反映在消費端的產品售價上。
不過在成熟製程的車用晶片上,歐洲則有望憑藉現有的供應能力,化危機為轉機。芬特爾指出,電動車所需的關鍵晶片,例如控制晶片、系統單晶片與功率半導體,多來自英飛凌(Infineon)、博世(Bosch)等歐洲製造商,對快速成長的電動車產業尤其重要。
川普的高關稅政策雖加劇全球晶片供應鏈的不穩定性,但若美國企業為規避亞洲進口所面臨的重稅,轉向已有合作基礎的歐洲製造商採購車用晶片,歐洲反而有機會在這場貿易角力中受惠。
對於川普致力建立美國自主晶片供應鏈的目標,芬特爾坦言「理論上可行,但現實執行難度極高」。他指出,晶片產業之所以形成當前高度全球化的分工架構,是因為這樣能以最有效率、最具成本效益的方式,為消費者提供性能強大且價格合理的電子產品。
芬特爾建議,面對日益激烈的全球晶片競爭,歐洲應發展出自身模式來因應挑戰,並維持在人工智慧等未來關鍵技術領域的自主性。他強調,唯有歐盟展現團結,歐洲才能在這場全球權力博弈中站穩腳步。(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