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推「兆元投資國家發展方案」 國發會:加速促參、鬆綁法規、擴大誘因三箭齊發
【記者吳珍儀/台北報導】為落實「創新繁榮」的國政願景,政府正積極推動「兆元投資國家發展方案」,並啟動院層級公私協力平台,以「業者承諾、政府協助」模式,引導兆元級民間資金投入台灣重大建設。行政院於昨(13)日召開「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推進專案會議」第3次會議,邀集部會及產業代表共同檢視成果與後續方向。國發會提出「三大制度變革」與「三大策略主軸」,期創造國民、企業與國家的三贏效益。
一、拓案源:強化案源品質、擴大基礎建設投資管道
截至今年10月底,已促成逾169件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案件,簽約金額達新台幣2,246億元。重大促參案包括退輔會「宜蘭讚榮民文化暨觀光遊憩 BOT 案」142.95億元、經濟部「桃園市大園區統一航空城大型物流中心 BOO 案」114.51億元,以及交通部「台中港低度發展區土地投資與租賃案」57.56億元。
政府亦將基礎建設納入保險業可投資範圍,金管會調降基礎建設投資之 RBC 風險係數,國發會則設立單一窗口並完成首件基礎建設認定案。同時擴大永續債及公建相關金融商品規模,市場永續債發行已突破1,400億元,台北、高雄、桃園皆成功發行永續債與社會責任債。
二、增誘因:社宅納入促參模式、法規鬆綁提升投資動能
政府同步推動以促參模式興建社會住宅。內政部以新竹「竹九安居」為示範案,採複合式規劃結合社宅、長照與商業設施,預估帶動119億元民間投資。
法規調適方面,行政院法規調適平台已完成30項鬆綁措施,包括允許保險業以公建型 PE、VC 100%投資公共建設並大幅降低風險係數;租稅優惠範圍擴大至影視音、綠能與數位建設;AI 算力中心亦被認定具公共建設屬性,利於保險業投入。
三、賦彈性:簡化促參程序、擴大保險資金挹注空間
政府修訂《民間自行規劃申請參與公共建設作業辦法》,簡化促參可行性評估、初審、招商文件及公告流程,提升案件推動效率。
同時,金管會鬆綁保險資金運用,將保險業投資上限提高至15%,預估可額外創造兆元級資金投入國內建設。此外,也排除保險資金投入公共建設的多項限制,包括政策性投資不受資貸背保準則限制,以及研議放寬社會福利設施的可投資範圍。
面對全球 AI 發展競速、淨零轉型與地緣政治挑戰,政府啟動「兆元投資國家發展方案」,期以加速促參、強化誘因、擴大投資彈性,引導民間資金投入重大建設,為台灣經濟發展注入持續動能,打造國家與企業共贏的新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