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半小時救回主動脈剝離吐黑血男 台版「機智女醫」23年就7天想放棄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急診是急重症病人最快獲得適切醫療處置的窗口,今年初卻發生前所未有的急診壅塞,不少中輕世代醫師醞釀出走,基隆長庚急診醫師廖書晨23年走來不改其志,上完整天班接受《知新聞》專訪,聊起剛把一位嚴重主動脈剝離病人從鬼門關前攔下,半小時內送進開刀房,眼神滿是成就感,但也不諱言曾因訴訟相當灰心。

「我們的成就感來自幫病人做了很好的診斷,給予最好的治療」,廖書晨說,急診醫師接觸病人的時間很短暫,病人大多會記得幫他們開刀或住院期間的主治醫師,很少會感謝急診醫師,這名主動脈剝離的50多歲男子因為嘔吐、腹瀉、腹痛來急診,嘔吐物是黑色又自述懷疑被學生傳染諾羅病毒,倘若讓他住到胃腸科病房,多延遲一個小時,死亡率就大增。
但廖書晨觀察男子血壓低又上腹部很痛,決定先安排他做胸部血管電腦斷層,結果顯示嚴重主動脈剝離,已經從胸部裂到腎臟以下,未來恐需洗腎,若再往下裂到腳就會缺血性壞死,心臟外科會診研判也有往上裂到頸動脈,可能會中風,最後成功在半小時內將病人送進開刀房。
「急診很有趣也非常有挑戰,幫各種病人診斷疾病,每分每秒都在做決定」,廖書晨說,以腹痛為例,盲腸炎、膽囊炎、胰臟炎、下壁心肌梗塞或壞死性腸炎都有可能,如果每天上班都看相同的疾病,反倒讓她渾身沒勁,因此急診工作相當適合喜歡刺激事物的她,從住院醫師訓練就在急診,一晃眼已23年。

廖書晨從醫之路其實一波三折,學士和碩士分別念營養系、毒理所,隨後到台北榮總毒藥物諮詢中心擔任諮詢師,接受全台各地醫師和中毒病人來電諮詢,在民國八十幾年網路不發達的年代,很多都得翻找紙本資料,她坦言回答得很心虛,遂決定再去攻讀醫學系。
醫學系畢業後,廖書晨對中毒解謎依舊充滿興趣,因此打定主意走急診最能經常接觸中毒患者。23年來廖書晨從沒想過要換科別或去診所,但某次遭病人提告確實讓她相當灰心,一名長期背痛病人前後急診五次,第三次由廖書晨看診,卻是唯一挨告的醫師。
病人不滿廖書晨當時沒有從X光片看出肺膿瘍,導致第五次急診時肋膜外面積了很多膿需要引流清創。廖書晨坦言,明明在救人做對的事情卻挨告,得在繁忙工作中抽空到地檢署應訊,確實讓她沮喪了一週,直到前輩們安慰「吃燒餅難免掉芝麻」,大家幾乎都走過這一遭才讓她逐漸釋懷。檢察官比對病人過去和第三次的X光片,證實廖書晨看診時病人尚未出現肺膿瘍。

台灣急診醫學會「2024年度急診醫學專科醫師執業狀況調查報告」,在職人數性別比男性占總體88%、女性12%。廖書晨指出,長庚醫醫療體系北院區包含基隆、台北、土城、林口、桃園,急診主治醫師共82位,其中女性17位,目前急診住院醫師26位,其中女性11位,過去急診住院醫師雖然女性不少,但通常訓練完就去診所。
廖書晨同期的七位急診住院醫師中有三名女性,只剩下她繼續留在醫院急診,另兩人都去診所。廖書晨說,主因女性在第四、第五年主治醫師的時候,孩子出生了,過去年代期待女性在家照顧孩子,急診得輪值小夜班和大夜班,先生比較無法接受,即便很多女醫師喜歡急診工作,具挑戰性很有成就感,但為了兼顧家庭只好離開。
廖書晨坦言,工作和家庭之間很難平衡,儘管自己非常喜歡急診工作帶來的成就感,夜班和假日班薪資更高,但為了多陪伴孩子,她選擇多上白班,晚上回家看兒子的功課、陪玩,時間分配1/3工作、1/3家庭、1/3進修、運動等。隨著時代演變,現在男性比較願意分擔家務,另一半的支持讓愈來愈多女醫師可留在醫院急診科。
相較其他專科,廖書晨說,急診沒有自己的病人,下班就放心把病人交給接手的夥伴,因此比較能夠安排長假出國,如果假日上班,平日就能預約排休去參加孩子的運動會、家長會。

談到今年初大醫院急診嚴重壅塞前所未見,讓不少中生代和新生代急診醫護人員醞釀出走。健保署預計挹注42.4億元從四大方向改善急診壅塞問題,包含調升急診診察費及護理費,急性一般病床調升住院護理費等。
廖書晨指出,現行健保制度下,民眾就醫習慣沒有太大改變導致急診壅塞長期存在,急診醫師主要煩心的是需要住院的病人上不去,護理師離職多導致病床開不出來,若能給病房或重症單位護理師多點薪資補貼讓他們願意留下,對改善急診壅塞會幫助蠻大,至於診察費多幾千塊對醫師來說其實差別不大。
【廖書晨小檔案】
現職:基隆長庚急診科主治醫師
學歷:
陽明大學環境暨職業衛生研究所博士班
台灣大學毒理學研究所碩士
高雄醫學大學學士後醫學系
興趣:健身、打泰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