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光復滿月6|71歲兒憶抱96歲母逃生 百年木屋洪災後重創:好累

出版時間:2025/10/31 07:00
生活
林林 文章
賴昀岫 文章
分享 分享 連結 訂閱 APP

【記者賴昀岫、林林/花蓮報導】大水「ㄆㄧㄤˊ」地衝進院子那天,71歲的蘇先生用盡全力,把96歲的老媽媽抱到屋頂上,雖逃過洪災,手腳卻也都被割傷,從日本時代傳下來的木造老屋則無法倖免。以檜木為樑、茄苳為柱的百年建築如今滿目瘡痍,不只建材難覓,老式工法恐怕也找不到師傅修繕,讓他相當傷腦筋。

蘇先生家從日本時代傳承下來的木造老屋,在此波洪災受創慘重。林林攝 zoomin
蘇先生家從日本時代傳承下來的木造老屋,在此波洪災受創慘重。林林攝

洪災滿月,《知新聞》重返花蓮縣光復鄉,此起彼落的電鑽聲、敲打聲,在光復車站附近的街頭響起,成了大水退去後最響亮的聲音。不過在這些喧囂中,獨自坐在門口小歇的蘇先生,吸引了我們的目光。

回憶起大水肆虐那天,因為後方中華路地勢較高,洪水灌進坐落在低地勢區域的蘇先生家,導致房屋塌陷,甚至來不及關上後方廚房的門,水就前仆後繼地湧入,堵也堵不起來。他只好趕快跑回家、架起梯子,把年邁的母親抱上屋頂,甚至來不及爬到隔壁,手腳也被割傷。

蘇先生小心翼翼地踩著梯子,整理災後家園。林林攝 zoomin
蘇先生小心翼翼地踩著梯子,整理災後家園。林林攝

蘇先生家是日本時代流傳下來的老建築,他眼神發亮地向《知新聞》介紹,庭院裡有兩棵百年桂花樹,雖然花開得很慢,但桂花開花時,「早上起床好香耶,就像下雪一樣,輕飄飄地滿地都是。」

他也講述昭和四年阿公在此製作花生油的往事,提到光復曾被稱為「上大和」,並生動描述從牛拖石輪到機械設備的製油歷程,宛如一本行走的歷史課本。

更讓蘇先生引以為傲的,是家裡的百年木造建築——屋頂橫梁是充滿香氣的檜木、柱子則由堅硬的茄苳樹製成。這樣的建築在地震發生時,會如搖籃般左右搖晃,不怕垮下來,而且石灰牆壁很涼爽。

蘇先生無奈表示,「好累啊,搞了一個月還搞不出來。」林林攝 zoomin
蘇先生無奈表示,「好累啊,搞了一個月還搞不出來。」林林攝

「好累啊,搞了一個月還搞不出來。」蘇先生無奈表示,房子整理完會很漂亮、看起來不一樣,好好整理,還能保留下來當作古蹟;但現在師傅也沒有了、檜木也沒有,畢竟這些都是日式工法,要花多少成本實在難以想像。對於牆壁怎麼維修,「我自己也頭大」,以前小破洞是用白土填補再上漆,但這麼大規模的毀損,令他相當傷腦筋,直呼「累死了」。

蘇先生指出,先前有志工來協助,但頂多只能幫忙清理水溝等大面積區域、剷除泥土,後續如家具等細部清潔,還是得自己處理。他一邊說著,一邊搬起一根樑,準備繼續修復工作。

看更多:滿月直擊4|大體修復師三度重返光復 帶著神明託夢的任務

◎加入小知族,喝免費咖啡

後方中華路地勢較高,洪水灌進坐落在低地勢區域的蘇先生家,導致房屋塌陷。林林攝 zoomin
後方中華路地勢較高,洪水灌進坐落在低地勢區域的蘇先生家,導致房屋塌陷。林林攝
蘇先生看著受損嚴重的牆面,直言「我自己也頭大」。林林攝 zoomin
蘇先生看著受損嚴重的牆面,直言「我自己也頭大」。林林攝
蘇先生搬起一根樑,準備繼續修復工作。林林攝 zoomin
蘇先生搬起一根樑,準備繼續修復工作。林林攝
這麼大規模的毀損,令蘇先生相當傷腦筋。林林攝 zoomin
這麼大規模的毀損,令蘇先生相當傷腦筋。林林攝
蘇先生家從日本時代傳承下來的木造老屋,在此波洪災受創慘重。林林攝 zoomin
蘇先生家從日本時代傳承下來的木造老屋,在此波洪災受創慘重。林林攝

下載知新聞APP

⭐️ 即刻下載《知新聞》App!免費!

# 馬太鞍溪 # 花蓮光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