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復滿月7|家具業者繞半個台灣馳援數百床:能幫鄉親是我們的榮耀 【記者賴昀岫、林林/花蓮報導】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滿月後,光復鄉居民仍心有餘悸,例如身為年邁公婆照顧者的阮小姐,在堰塞湖尚未真正被處理好之前,甚至不敢住在一樓,且洪水來得兇猛,家具家電都毀於一旦,所幸有佛光山的捐贈;此外,也有許多家具業者看到災民的困境,募集200多套床組,準備發給經濟弱勢戶,就算忙到只睡2小時仍覺得開心。 2025/10/31 07:43 生活
光復滿月6|71歲兒憶抱96歲母逃生 百年木屋洪災後重創:好累 【記者賴昀岫、林林/花蓮報導】大水「ㄆㄧㄤˊ」地衝進院子那天,71歲的蘇先生用盡全力,把96歲的老媽媽抱到屋頂上,雖逃過洪災,手腳卻也都被割傷,從日本時代傳下來的木造老屋則無法倖免。以檜木為樑、茄苳為柱的百年建築如今滿目瘡痍,不只建材難覓,老式工法恐怕也找不到師傅修繕,讓他相當傷腦筋。 2025/10/30 11:30 生活
光復滿月4|大體修復師三度重返光復 帶著神明託夢的任務 【記者賴昀岫、林林/花蓮報導】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滿月後,光復鄉仍在復原。這段時間,許多「鏟子超人」、「怪手超人」前來協助,也有專為他們服務的「志工的志工」。不少人由「衷心蓮盟」召集人顏維勳號召、統籌分配;災後三度前往花蓮的他透露,這一次是帶著一項「任務」而來。 2025/10/29 17:19 生活
光復滿月5|「我一直跑、水一直追」麵店10年努力跟水流 單親媽:放棄,我不甘願 【記者賴昀岫、林林/花蓮報導】「十幾年的努力,一小時店就空了」,獨立經營麵店、單親撫養2個孩子的越南新住民山小姐,談起9月23日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那天仍歷歷在目,來台24年的她第一次碰到這樣,彷彿恐怖電影的災情,雖然心裡想著重新開始,但也不曉得本錢從哪裡來?「放棄的話我也不甘願,反正一步一步走」。 2025/10/28 14:27 生活
光復滿月3|泡水農機、報廢汽車 災後第一次開伙他讚:台灣真的不錯 【記者賴昀岫、林林/花蓮報導】「喔,很慘喔。」75歲的農機行老闆童大哥回憶起一個月前,馬太鞍溪堰塞湖壩頂溢流的那個午後,仍餘悸猶存。如今又新生一個堰塞湖,「如果一下雨,我們大概就緊張啦。」 談起這段時間各界的馳援,他眼裡閃著感激,直言善心人士很多,「台灣還是真的不錯。」一句「人平安就好了」,道盡光復鄉親從泥濘中堅韌站起的身影——災後的第一次開伙,更藏著物資超人的暖心祝福。 2025/10/24 19:36 生活
光復滿月2|光復街頭靜悄悄 他喊到嗓子啞只為提醒志工一件事 【記者賴昀岫、林林/花蓮報導】災後滿月走在光復街頭,沒有前幾週的熱鬧氛圍,小鎮似乎回到了日常,但藍色鐵捲門上的水痕,仍像一道大自然留下的傷疤。 談起這一個月陸續前來的志工,當地居民詹前洲印象最深的是「志工太多了」。他回憶,曾有人在小山貓後面差點被撞到、怪手迴轉時也差點把人打飛。他理解大家都想幫忙,但人員安全與作業順暢同樣重要——那陣子他喊到嗓子都啞了,還反被司機罵,只能無奈提醒想盡一份力的志工們:「注意安全,遠離大型機具。」 2025/10/24 17:27 生活
圖輯|馬太鞍洪災淤泥去哪兒 超震撼!直擊如山高土堆現場 【記者賴昀岫、林林/花蓮報導】2025年底馬太鞍溪堰塞湖壩頂溢流,滾滾泥流如猛獸般撲向光復市區,這些沙土目前被移往遠離人口密集區域,最高單日運來達1500車次。 現場已有三分之二覆上帆布,避免近日降雨造成泥沙沖刷,或乾燥後塵土飛揚,靜靜等待後續規劃——未來可望製作為輕質骨材、預拌土壤材料、高強度土壤、肥料或建築填料等。《知新聞》透過高空與地面視角,一圖看懂震撼大土堆現況! 2025/10/24 08:52 生活
光復滿月1|保安寺董事長紅了眼眶 讚季連成「阿莎力」一句話讓他安心 【記者賴昀岫、林林/花蓮報導】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9月23日溢流釀災滿月,當地信仰中心「保安寺」董事長藍洋向《知新聞》娓娓道來這段經歷,一度紅了眼眶,因為在光復土生土長的他,沒有見過這樣的場景,原本翠綠的稻田,如今被大片的灰色泥沙淹沒;廟裡的藏書也毀於洪荒。 在災後第3天,藍洋終於能進到廟裡。那天,他爬上3樓向菩薩哭訴,祈求佛祖庇佑光復鄉盡快恢復生機,並感謝各界超人的熱心協助;他也難忘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前進協調所總協調官、行政院政委季連成的協助,對方曾豪爽告訴他,「你把廟顧好,其他工作我們軍人來做就好」,盛讚對方很「阿莎力」。 2025/10/23 17:47 生活
獨家|一文看懂馬太鞍堰塞湖災害地圖運作! 專家解析「資訊轉譯」助泥海搜救 【記者王良博、林林/花蓮報導】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在花蓮光復鄉釀災。東華大學副教授郭俊麟團隊,事發前就利用地理資訊系統,做出以村里為尺度的疏散避難地圖,災後更協助定位失蹤者的位置,供救難人員參考,也製作「馬太鞍堰塞湖監測紀實」網頁,透過圖文、影片、互動式地貌變化等,呈現此一事件。郭俊麟強調,團隊在此過程,扮演資訊轉譯者角色。 2025/10/11 07:18 生活 文教
獨家|從0到200的「按摩超人團」奇蹟 鏟土發現愛!他返家擁抱父親:活著真好 【記者王良博、林林/花蓮報導】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重創花蓮縣光復鄉,許多「鏟子超人」投入救災,其中有200多位按摩師、整復師組成「按摩超人團」,在災區為志工、災民及國軍,恢復身體疲勞。按摩超人團的發起人,根本不會按摩,只因自己幫忙鏟土後全身痠痛,想組織按摩團隊前來協助,結果竟在災區巧遇一位按摩師傅,短短幾天內,就有大批按摩師傅加入,讓發起人直呼,是一段不可思議的故事。 2025/10/08 08:00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