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一文看懂馬太鞍堰塞湖災害地圖運作! 專家解析「資訊轉譯」助泥海搜救

【記者王良博、林林/花蓮報導】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在花蓮光復鄉釀災。東華大學副教授郭俊麟團隊,事發前就利用地理資訊系統,做出以村里為尺度的疏散避難地圖,災後更協助定位失蹤者的位置,供救難人員參考,也製作「馬太鞍堰塞湖監測紀實」網頁,透過圖文、影片、互動式地貌變化等,呈現此一事件。郭俊麟強調,團隊在此過程,扮演資訊轉譯者角色。
GIS專家投入協助救災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事件,截至10/9,已經導致19人死亡、5人失聯,更有許多人家中被泥漿灌入,災情相當慘重。
東華大學台灣文化學系副教授郭俊麟是地理資訊系統(GIS)專家,這次堰塞湖災害當中,因東華大學是消防局協力團隊,因此他與團隊利用地理資訊系統,投入救災協助。

地理資訊系統非專業難親近
地理資訊系統是利用電腦系統,去擷取、分析地理相關資訊,藉此利用這些資料。
郭俊麟解釋,地理資訊系統並非一個專業的平台,而是有不同的應用,像是災情當中,民眾、志工在Google地圖上,標示路況、哪裡需要志工等資訊,就是地理資訊系統的應用,甚至也不僅只是在地圖上套疊不同的資訊,可以結合文字、影像等,呈現圖文多媒體的訊息,也是地理資訊系統的用途,例如東華大學團隊打造的網頁「馬太鞍堰塞湖監測紀實」,就是明顯的案例。

打造村、里疏散避難圖
對於如何利用地理資訊系統,協助這次堰塞湖災害,郭俊麟表示,9/19堰塞湖尚未溢流時,團隊就利用災害潛勢模擬的預測,以地理資訊系統的技術,製作出如果需要大規模疏散時,光復鄉不同村、里的疏散避難圖。

郭俊麟解釋,防災團隊有模擬堰塞湖如果溢流,會影響哪些範圍,但防災仍需要讓民眾感受到與自身相關,因此需要將「水可能淹到哪裡」,搭配村、里相關基本資料,以村、里為單位,設計疏散避難圖,這樣的資訊可讓民眾、村里長一起參與討論,有利於防災。
不過,郭俊麟也說,村、里疏散避難圖有對外公開,也提供給政府單位,但後續能否有效被運用,可能需要村里長來執行。

失蹤者報案定位視覺化
另外,災後郭俊麟團隊也利用地理資訊系統,將消防局所接獲的失蹤者案件通報位置,標示在災後的空拍圖上,同一張圖片還標示有避難收容所的位置。
郭俊麟指出,這樣的地圖,可以列印成大張的海報,提供給救難單位全觀性地掌握情勢,並可讓即將進入此區域的志工、搜救人員,了解當地災後情況。

他也分享,製作過程是利用地理資訊系統軟體QGIS,先把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拍攝的災後影像匯入,接著透過政府開放資料,套入最新的村里資料,並將罹難者、失聯者位置的座標資料放入。

下一步則要進行確認,郭俊麟會將影像放大到局部門牌號碼,確認定位點跟報案資料有無落差,並調整得更為精準,最後再視需要放上收容所等資訊,就可將地圖輸出。
記者好奇,平常使用Google地圖就常出現定位略有誤差的情形,如何確保失蹤者地圖不會出錯,郭俊麟則說,除了報案者所陳述的地址,另也會搭配其他資訊,像是失蹤者可能位置周遭的圖片,或是對位置的其他描述,如「保安寺往某方向多少公尺」等,藉此讓位置更為準確,並非只用地址定位。

扮演災情資訊轉譯者角色
「我們扮演一個資訊轉譯者的角色」,此外,郭俊麟也在災後,製作災後空拍影像與村里門牌號碼位置疊合的地圖,圖片中可見,用紅色點位標示門牌的正確地點,可藉此清楚了解住家的分佈情況,對於盤點房屋有無受損、提供補助等,都有幫助。
郭俊麟團隊還以「故事地圖」的方式,打造「馬太鞍堰塞湖監測紀實」網頁,此網頁結合文字、圖片與影片,解釋何謂堰塞湖、應變作為的時間軸、災情地圖、專家研判要點,還有各式地理資訊系統圖資,甚至有互動式的3D堰塞湖地貌變化可供查覽。

減災、救災都可靠GIS幫忙
針對地理資訊系統,在防救災還有哪些應用,郭俊麟舉例,從減災而言,地理資訊系統可協助做國土規劃,從基礎的地形環境,了解如何有效運用,像是地勢高的地方適合當成避難所、都會區的土地使用分區等。
另外,災後經常會需要確認房屋受損情況,地理資訊系統也可加以運用,郭俊麟還舉例,去年0403強震過後,團隊就把道路中斷、發生土石流崩落之處,搭配失聯者的通報內容,一起標示在地圖上,並進行比對,供搜救團隊參考。

AI無法取代人工作業
至於近年發展神速的AI(人工智慧),在地理資訊系統的操作、應用上,是否可以幫忙上,郭俊麟認為,AI在影像判讀上,可以做到比人眼或簡單的分析工具更為細緻,且更加完整,且教學上,若學生不懂如何操作,也能詢問AI。

不過,郭俊麟強調,在如何取得正確且完整的資料,讓AI進行處理,以及人文層面的解讀與繪圖,目前仍仰賴人工處理,還無法靠著下指令,就讓AI自行完成清楚的地圖。

相關新聞
獨家|災後第17天!「山貓超人」熬夜搶通道路 想家與愛女每天視訊
獨家|從0到200的「按摩超人團」奇蹟 鏟土發現愛!他返家擁抱父親:活著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