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堰塞湖如何移除 陳駿季曝評估3方式「爆破是絕對不可能」
【記者施智齡/台北報導】花蓮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溢流,釀致花蓮嚴重死傷,迄今仍有34人失聯,國民黨花蓮立委傅崐萁責難中央不處理,並稱「爆破就解決了」,農業部長陳駿季今表示,多次專家會議討論3種移除壩體方式,第一種爆破是絕對不可能,如果爆破可能導致山邊土石流更大規模崩塌,第二種虹吸、第三種壩頂降挖,因壩體結構不穩定、土石鬆軟,人車沒有道路可通行,也幾乎是不可能進行,因此,會中決定現階段有效水位監測,是最有效的防災方式。

陳駿季今出席行政院會後記者會表示,農業部林保署在7月26號成立應變小組,成立後共開了3次專家會議、2次跨部會專家會議,同時也做了17次取像,主要分析壩體跟湖水量,專家會議跟跨部會專家會議裡面討論兩個重點,第一、分析壩體如果不安全會是怎樣的結果,專家分析有4種情境會影響到下游居民,包括自然溢流、颱風豪雨造成的溢流,或地震造成壩體結構不穩定,跟管湧下,有些水從壩堤頂端滲漏,逐漸影響壩體。
陳說,專家團隊針對這四種可能情境做相關分析,也考慮到當時天候、雨量,這是後續預防性疏散的最重要參考依據。
專家討論的另一個重點,是長期如何有效移除壩體。陳駿季說明,當時推估三種方式,包括爆破、虹吸、從壩頂開便道降挖,「第一個爆破是絕對不可能」,因為壩體是在土石流崩塌地方,如果爆破可能導致山邊土石流更大規模崩塌;虹吸、壩頂降挖部分,當時都考慮到整個壩體結構不穩定、土石鬆軟,相關的人車都沒有道路可通行,要立即去移除壩體幾乎是不可能。
陳駿季表示,所以,專家會議就決定了在現階段最重要是做有效水位監測,當監測到一些危險性的時候,提早讓中下游居民預防性撤離,是最有效的防災方式。中央災變中心成立後,就是根據水位監測跟溢流可能造成風險,進行居民撤離通知。
陳駿季提到,雖然目前馬太鞍溪堰塞湖壩體下切105公尺,但還是有1300萬噸水流,壩體穩定性還有待確認,農業部會持續密切監控,確保安全的時候,才會解除中下游居民的警戒,尚未解除紅色警戒前,請居民特別注意自身安全,千萬不要到溪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