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後滿月!季連成:解除馬太鞍溪堰塞湖紅色警戒 將軍任務結束感謝這些人

【記者陳亮諭/綜合報導】花蓮縣馬太鞍溪堰塞湖9月23日溢流釀災,災後即將滿月,中央前進協調所總協調官季連成今(22日)宣布,馬太鞍溪堰塞湖紅色警戒降調為常態警戒,中央協調所任務也告一段落,未來災後復原重建已編制9個功能組,預計工作時間3至5年,過去這一個月感謝國軍、中央、花蓮縣府、海巡署及45萬人次志工。
馬太鞍溪堰塞湖解除紅色警戒
季連成今早表示,馬太鞍溪新的堰塞湖昨晚間9時發生溢流,歷時約1.5小時,最高水位達70至75公分。經監測確認,堤防、便橋與河道皆完好無損,影響輕微。釀災的馬太鞍溪堰塞湖,因4項條件均達成,宣布解除馬太鞍溪堰塞湖紅色警戒,目前該堰塞湖仍存約5萬噸水量,流向穩定,整體安全無虞。
立霧溪燕子口堰塞湖,因尚未溢流,水位仍維持在距壩頂4.5公尺的安全高度,故仍維持紅色警戒。目前其工法正在開標,待得標業者提出工程計畫後,將有更明確的解決時程。

9個功能小組後續重建
季連成說,中央前進協調所自9月24日進駐以來,已完成災後救援階段任務,今晨正式移交縣府及重建彙報小組,轉入長期復原階段,未來災後復原重建已編制九個功能組,預計工作時間3至5年,後續中央與縣府將共同在中華電信大樓協同辦公,維持密切協作。

清出40萬噸淤泥
季連成細數這段期間的豐碩成果,目前仍有71戶重災戶待處理,中繼屋規劃將以尊重災民意願和政府自有土地為主要考量。
次。
道路打通:最困難的林田幹線(2600公尺)已全線打通,恢復正常通行功能。
環境清運:光復鄉清出淤土約40萬噸(不含農田),動員清潔人力1萬1600人次;提供238個流動廁所,將所有淤土移至第三堆置場,覆蓋防水雨布,以防範空污與二次災害。
側溝與排水:清通側溝長度達47.8公里,清出淤泥3萬500噸,並留下清溝車給鄉公所持續維護。
堤防加固:臨時堤防(2860公尺,高6公尺)已在10月5日完成。水利署計畫在年底前將疏浚量提高至300萬方,未來有望將警戒條件上修至300毫米雨量,並在116年底興建超級堤防。

感謝國軍及45萬人次志工
季連成表示,近一個月的工作,要特別感謝第一個就是國軍部隊,「從這次的災後復原來看,的確所有天然災害的發生,國軍部隊仍然是所有救災救援部隊的核心力量,沒有國軍,的確我們的工作不可能有今天這樣的一個成果」。
再者,感謝中央部會所有的工作同仁、花蓮縣府同仁,也要感謝海巡署,支援了國軍,也支援所有的災後救援的工作,最後是來自台灣各地的志工,「不求回報,只求付出,這也是讓我非常敬佩的」,截至10月20日志工人數為45萬人次,裝填逾9萬個沙包,協助家屋清淤、側溝清理、環境消毒、裝填沙包及物資發放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