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腳印已深刻在山海之間 「超人醫師」徐超斌照亮南迴獲頒褒揚令
【記者賴昀岫、施智齡/台北報導】「他的腳印已經深刻在山海之間,他的精神將永遠照亮南迴」,衛福部長石崇良替「超人醫師」徐超斌奉獻南迴所做的註解;總統賴清德也提到,他的所作所為已超越一般醫師的關懷,深受地方及族人肯定,也讓他贏得「台灣史懷哲」與「超人醫師」的稱號,更引數徐的名言,「愛,不是我們要去的方向,而是我們出發的起點。」
南迴診所院長徐超斌今年9月因病過世,醫療財團法人南迴基金會今(9日)於台北醫學大學杏春樓,舉辦「南迴有光,在路上:懷念永遠的超人醫師—徐超斌」追思會與紀念攝影展。
南迴基金會表示,除緬懷徐超斌以生命實踐「哪裡有需要,就去哪裡」的信念,也正式宣告他未完成的願望將以「南迴行動醫院」的形式延續;同時宣布由同樣出身達仁土坂部落的高元醫師,接任南迴診所院長,讓偏鄉醫療的光,持續照耀在山海之間。
賴清德讚徐超斌:非常不簡單
賴清德今出席致詞並頒贈褒揚令。他說,徐超斌出身於台東縣達仁鄉排灣族土坂部落,在台北醫學院(現台北醫學大學)畢業後,曾在奇美醫院任職,更是該院第一位內外科兼修的醫師,非常不簡單。
賴清德說,徐超斌一直有個夢想,提升家鄉的醫療資源,更把對故鄉的關懷延伸到對原鄉、偏鄉醫療資源的建置,希望不要有任何部落的鄉親朋友,受限於醫療資源匱乏,所以在2002年放棄急診主治醫師的高薪職位,毅然決然返鄉服務,擔任達仁鄉衛生所的主任,開啟了他貢獻一己之力,在南迴公路上奔波巡迴的日子。
一天開100多公里 只為服務鄉親需求
賴清德表示,徐超斌不分平日假日、全年無休看診,還開設夜間門診,為了改善南迴四鄉「達仁、大武、金峰、太麻里」的醫療資源,常常一天開100多公里的車,只為了服務鄉親的醫療需求。
賴清德指出,他長年牽掛原鄉醫療,不分晝夜服務族人,2006年時過勞中風致左半身癱瘓,僅休養數個月,就抱著醫者守護原鄉的精神重返職場,繼續服務鄉親,令人感佩,「這股精神,令我們非常感動,更吸引許許多多人追隨他的腳步,投入偏鄉醫療改善的行列。」
台灣史懷哲、超人醫師 所作所為已超越一般醫師
為了建設南迴醫院,徐超斌在2018年成立南迴基金會,強化偏鄉、原鄉的醫療品質,以改善族人與鄉親的就醫品質。
賴清德說,從行醫、急診到成立基金會,更把目光放到社區健康促進以及長者長期照護上,希望能提供南迴鄉鎮的國人更多高品質的醫療與健康服務,也在行醫之餘提供獎助學金給清寒學子、開辦愛心巡迴巴士與偏鄉長者關懷等服務,所作所為已經超越一般醫師的關懷,深受地方及族人肯定,也讓他贏得「台灣史懷哲」與「超人醫師」的稱號。
石崇良說,成立南迴醫院是他認識徐超斌的相識起點,兩人同為急診醫師出身,不同的地方在於,徐在奇美醫院完成專科醫師訓練後,選擇走上一條最坎坷,但也充滿愛的路——回到達仁鄉衛生所工作,不論路途崎嶇蜿蜒、不分日夜或假日,他始終堅守崗位。
「徐醫師不只是一位奮戰不懈的英雄,更是一個改革家,也是一個夢想實現家」,石崇良直言,除了醫療服務外,徐超斌有更遠的願景,希望在最遙遠的地方、最不安全的路上建立起一座燈塔,讓所有族人可以看得到回家的路。
石崇良深知,要在南迴蓋醫院,錢不是問題,重點是「人在哪裡?」但不論在台灣的任何角落,這些同胞都應該得到同等的照顧,所以在中央和地方合作下,將原本陳舊的大武衛生所改建,成為規模如小型醫院,可以提供尋常診察、檢驗、放射的服務,甚至是胃鏡、大腸鏡等,因為有多家醫學中心支援。,能在這家有「全台最美衛生所」之稱的24小時緊急醫療中心完成。
後續南迴診所成立,對於在宅醫療、在宅急症照護等,都走得很前面,「所以我必須說他是一個改革者,也是一個夢想家,」石崇良說,他要代表衛福部為徐超斌的一生,致上最深的謝意跟敬意,謝謝他用一生守護台灣最偏遠、最南端的人民,也感謝他一生的付出,讓人們看到醫療的初心及人性的光輝。
石崇良指出,衛福部會持續努力提升南迴地區的醫療可近性,補足偏鄉地區的醫療資源、延續徐超斌未竟的夢想,讓偏鄉民眾的醫療,不再受到距離的隔閡,都有一條安全回家的路,「感謝徐超彬醫師為這片土地所付出的一切,他的腳印已經深刻在山海之間,他的精神將永遠照亮南迴、照亮台灣,願超彬安息,願超彬的信念長存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