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衡中國外交!台灣官員:明年外交預算415億 揭榮邦計畫亮點
【記者施智齡/台北報導】行政院會昨拍板名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不僅國防預算9495億創歷年新高,外交部預算也年增35.7%、109億元,來到415億元水準,增額用於榮邦計畫、國合會基金及國際交流,外交部官員對比兩岸的外交預算落差8倍,表示,中國在外交戰場糧草充足,又挾經濟規模對我友邦施壓,持續壓迫我國際生存、發展空間,台灣實有必要強化外交能量,因此在府院支持下,外交預算編列才有所突破。

外交部主管預算今年編列305億元,據了解,明年度的編列額增加109億、增幅35.7%,預算總額來到415億元,外交官員說,雖然增幅創下新高,但占總預算1.37%,其實僅恢復到2021年的水準。我國的外交預算在馬政府任內2009年,曾達到高峰313億元,占總預算1.73%,後因「外交休兵」政策而逐年減少,2015年甚至僅剩242億元。
外交官員對比,中國外交預算從2001年人民幣57億到2025年的人民幣645億,成長近11倍,兩岸形成強烈反差、預算差距達8倍。官員指出,中國在外交戰場上糧草充足,又挾經濟規模對我友邦施壓,持續壓迫台灣的國際生存與發展空間,面對中國外交預算積極擴張,台灣實有必要強化外交能量應對,在總統賴清德與行政院的支持下,才讓外交預算編列有所突破,後續將送立院審議。
官員補充,近年隨國際政治局勢變化,供業鏈重組,各國開始正視中國經濟脅迫、損害民主核心價值的威脅,全球理念相近國家起而反制,特別在科技產業上建構「非紅供應鏈」,加上美國川普回任,讓「經濟外交」成為國際外交場上的重要議題。
據悉,外交部明年度增編的109億元預算,約有68億元用於「榮邦計畫」,另有30億元用於增補國合會的基金規模,以逐年回補至國合會成立時行政院核准基金規模300億;國際交流與訪賓接待的預算也增加約8億元,強化台灣國際開發、投資與援助的能量,深化台灣與夥伴國家的關係。
有關榮邦計畫,外交官員說明,外交部將持續在「半導體韌性供應鏈」、「可信賴網路數位治理」、「智慧園區海外示範」、「新能源與碳權合作」、「智慧醫療」、「智慧農業」、「永續觀光」、「主權AI」等領域,跟友邦深化合作,透過實質合作案拓展外交空間,同時輸出台灣的優勢產業創造商機,取代過去的以援贈為主的模式。
官員舉例,外交部長林佳龍上任後,透過「經濟外交」策略,穩固與邦交國關係,也成功促使泰國、菲律賓、汶萊陸續提供台灣民眾免簽待遇,透過與邦交國、理念相近國家發展區域與多邊關係,來達到拓展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