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濕到長香菇」 北台灣菇照大爆發!基隆「巨無霸菇」最驚人
【記者盧麗蓮/綜合報導】受東北季風及低氣壓持續影響,北部濕涼天氣已經持續近一周,不少民眾發現,家中附近草叢、樹下「濕到長香菇」,包括北市東湖、東區以及基隆都有人發現,基隆甚至出現像手一樣大的「巨無霸菇」。醫師提醒,非養殖的菇類「不要隨便亂吃」,如果真的吃到了且出現症狀,要記得將食用到的菇類帶到醫院,讓相關專家判斷是哪種菇類中毒所致。
北市下雨已近一周,直到近日才逐漸緩步停雨,不少人發現家中附近出現菇類。有民眾在臉書「【我是東湖人】(社團版)」發文驚呼「東湖國小那邊潮濕到長蘑菇了」。
照片可見,樹下冒出許多大大小小的菇類,模樣可愛,引起眾人圍觀。網友紛紛留言,「要發霉了」、「考慮開發副業,賣香菇了」、「上次高雄市不是也這樣?」也有人提醒這個不能吃。
全台菇菇潮
其實不只東湖,社群Threads上也有多人分享發現「菇菇出沒」,包括台北內湖四期區、北市忠孝復興站附近的草叢、基隆、板橋都有,其中基隆的大小最為巨大。
在 Threads 查看
在 Threads 查看
在 Threads 查看
今年8月「高雄菇」引起拍照潮
今年8月因西南氣流連日帶來豪雨,高雄鳳山區的分隔島也曾出現一朵朵巨大白色香菇,吸引大批民眾圍觀拍照,甚至有人不顧車流直接衝上分隔島搶拍,警方擔心危及交通安全,趕緊將香菇全部拔除,讓這場「香菇打卡熱」畫下句點。
當時高市農業局表示,鳳南路分隔島長出的菇類,應是「綠褶菇」,常在大雨過後長出。菌蓋初為半球形,後平展,成熟時,褐色表皮裂開,除中央較密集,餘皆成斑點狀分散,露出白色海綿質菌肉。菌褶初白色,之後逐漸轉為黃綠色,所以稱為「綠褶菇」。
食藥署統計:5年33起食用菇類中毒通報
衛福部食藥署「食品中毒案件原因食品分類」統計,2020年至2024年共33人因食用蕈類中毒通報。台中榮總毒物醫學部主任毛彥喬說,避免野菇中毒最好的方式,就是非養殖的菇類「不要隨便亂吃」,如果真的吃到了且出現症狀,要記得將食用到的菇類帶到醫院,讓相關專家判斷是哪種菇類中毒所致。
因誤食導致中毒的菇類中以綠褶菇最常見,毛彥喬表示,由於通常在1至2小時內出現腸胃道症狀,病人會比較容易警覺,比較麻煩的是6小時以上才出現症狀的菇類,甚至可能引起肝腎衰竭等症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