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台積電配合美晶片設備法案 傳停止2奈米製程使用中國大陸設備
【財經中心/台北報導】據多位知情人士向日經亞洲透露,台積電(2330)正在其最先進的晶片工廠中逐步淘汰使用中國製造的晶片製造設備,以避免美國可能實施的限制對生產造成干擾。台積電將不會在其最新的2奈米製程晶片生產線中使用中國設備,這是整個產業中最先進的製程,預計今年開始量產。生產將先在新竹市啟動,隨後在高雄市展開。同時,台積電也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建立第3座晶片廠,未來將生產此類晶片。

配合晶片設備法案移除中國設備
日經亞洲表示,這一決定受到可能公布的美國法規影響,該法規可能禁止接受美國資金或財務支持的晶片製造商使用中國製造設備,3位消息人士告訴日經亞洲。美國參議員馬克‧凱利(Mark Kelly)領銜提出的《晶片設備法案》,旨在禁止獲得聯邦支持和稅收抵免的企業購買來自「受關注的外國實體」的設備,業界高管普遍將該名詞理解為涵蓋中國供應商。
台積電先前先進晶片製造線中使用的一些著名中國設備包括來自中國本土領先晶片製造設備企業中微(Advanced Micro-Fabrication Equipment Inc. China,簡稱AMEC)的蝕刻機,以及Mattson Technology的設備,該公司曾為美國企業,2016年被北京依圖半導體科技收購。
台積電的決策凸顯了主要晶片製造商如何試圖因應日益嚴峻的地緣政治不確定性。返岸(onshoring)作業現在不僅涵蓋生產,也包括晶片供應鏈更廣泛的韌性建設。
多位消息人士稱,這家台灣晶片製造商也正著手調查其在台灣和美國業務中所使用的所有晶片製造材料和化學品,目標是在這些環節減少對中國供應品的依賴。與此同時,台積電計劃在中國生產業務上與中國本地供應商加強合作,以配合中國國內政策優先事項。他們表示,這一策略旨在強化供應鏈韌性,並在可能的情況下增加本地材料的使用比例。

台積電持續開發多重供應來源解決方案,分散全球供應商基礎
據消息來源透露,大約一年前,台積電曾計劃在2022年量產的3奈米技術中逐步替換中國設備,因為該公司計劃將這種尖端晶片生產帶入亞利桑那州,並希望避免美國監管的不確定性。然而,即使是製造過程中非關鍵步驟,更換合格設備供應商也需要大量時間和精力,並可能影響良率與生產品質。因此,該公司決定從更先進的2奈米節點開始剔除中國設備,因為此時正準備大規模量產。
前美國政府高級官員、半導體專家梅根·哈里斯(Meghan Harris)告訴日經,「美國必須開始採取措施,防止中國設備製造商的進入、扭曲甚至可能破壞全球市場。這一風險比美國所認識的更為迫近:某些設備已非常接近具備競爭力。」
這位前官員表示,《晶片設備法案》是國會可以採取的明顯且簡單的初步行動,但過去幾年來因業界反對該法案一直難以通過……美國需要透過管控關鍵子組件的供應,阻止中國在本土製造設備的能力,並至少限制中國設備製造商進入美國晶片廠場——理想情況當然也包括其他市場」。
根據日經亞洲的分析,領先的中國晶片製造商正增加對本土設備的使用,由荷蘭ASML主導的曝光機市場,是中國尚未開發出可行替代方案的領域。然而,在其他環節,中國企業已在創造本地解決方案方面取得顯著進展。中國頂尖半導體設備製造商北方華創(Naura)已成為全球第6大設備供應商,僅次於業界領導者ASML、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東京電子(Tokyo Electron)、Lam Research及KLA。
對於此事,台積電不評論市場傳聞,但強調「一直以來,台積公司的全球採購策略,是透過完善的風險管理系統及與供應商緊密的夥伴關係,持續開發多源供應方案、建立多元的全球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