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腸病毒重症+2!敗血住院數周 桃園、台東接近流行警戒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國內上周再新增2例新生兒腸病毒併發重症,均感染伊科病毒11型,分別在出生第五天和第十天出現活動力不佳、發紺缺氧、發燒,抽血檢驗顯示疑似敗血症,一例住院兩周後順利出院,另一例住院三周仍在治療中。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提醒,開學後腸病毒傳染風險增加,尤其桃園市和台東縣已達流行閾值的八成,家長注意防範。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今年累計15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含7例死亡),為近6年同期最高;其中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累計12例,均感染伊科病毒11型,其中6例死亡;而近期腸病毒門急診就診人次呈持平趨勢,第35周(8月24日至8月30日)門急診就診計7,534人次,與前一周(7,548人次)相當。
近四周實驗室監測顯示社區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伊科病毒11型及克沙奇A6型;近期伊科病毒11型持續於社區活動,且新增新生兒感染伊科病毒11型併發重症病例,評估新生兒重症發生風險仍持續。

國內上周新增2例新生兒腸病毒併發重症,防疫醫師林詠青說明,案1男嬰出生2天後,因母親產後發燒,所以男嬰被收住加護病房觀察,出生第5天出現血氧下降,次日活動力下降、發紺缺氧於是轉院治療,抽血檢驗顯示血小板低下、凝血功能異常及肝指數上升等疑似敗血症狀,住院治療兩周後已經出院返家。
疫調發現,案1母親的同住接觸者在其生產前一周也有發燒和上呼吸道症狀,所以不排除案1母親遭傳染,出現症狀之前傳染給新生兒。

案2男嬰因早產一出生就住在加護病房,出生後第10天發燒,次日活動力不佳,抽血檢驗同樣有疑似敗血症狀,目前住院三周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疫調發現個案2的母親和同住家人都沒有疑似症狀,感染途徑無法確認,也可能是成人感染腸病毒後症狀不明顯,不慎傳染給新生兒。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社區仍有伊科病毒11型活動,新生兒感染腸病毒併發重症風險持續,雖然全國尚未達到腸病毒流行閾值,但開學後傳播風險上升,桃園市和台東縣已達到該縣市流行閾值的八成,教托育機構人員與家長應加強教導學童養成良好個人衛生習慣,並維持幼童活動環境清潔與通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