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劫2|金門軍事禁地成「聖鳥」藏身區 難移除!學者:不能只考量科學
【記者王良博、李柏毅/金門、台北報導】金門有超過3000隻外來種藍孔雀,除了尖銳叫聲、偷吃農作物引發困擾,也影響生態。不過,近年移除工作成效不彰,原因除了當地軍事區多無法進入,也遭遇民眾反彈,像是有些人未受孔雀干擾,就希望共存,在地也有因宗教因素視孔雀為聖鳥,因此反對移除。
學者認為,移除與否除了科學,還要考量民眾情感、動物福利等,許多議題需要居民共識、考量不同立場的看法,也牽涉政府是否願意投入資源解決。
藍孔雀並非金門原生物種,1999年丹恩颱風將畜試所的孔雀園吹壞,導致藍孔雀跑到戶外繁衍,再加上金門沒有孔雀天敵,且金門酒廠產出的酒糟,成為藍孔雀食物來源,目前預估金門有超過3000隻藍孔雀。
軍事區進不去成移除困境
雖然縣府近年執行移除計畫以及跟民眾收購抓到的藍孔雀,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也給予補助經費,但成效不明顯。
對於為何移除藍孔雀成效不彰,金門縣府拒絕受訪。林保署簡任技正鄭伊娟則表示,金門縣府有委託在地移除團隊執行,但金門有其特殊環境,像是軍事區域多、無法任意進入,也是國家公園所在地,因此移除上面臨困境,且縣府對於移除藍孔雀沒有像中央希望快速解決,導致移除效果不佳。
移除工作得和民眾溝通
事實上,除了軍事區域多、無法進入,移除藍孔雀的工作,也面臨民眾不同意見,鄭伊娟就強調,「移除的工作都是要溝通」。
較不認同強力移除藍孔雀的金門民眾,有些人是認為,並未受到藍孔雀太大的影響。記者在金門採訪期間,到金城一家雜貨店購物,談起藍孔雀是否該移除,老闆搖搖頭直說「自然就好」。
從校長退休後,轉為種西瓜、木瓜的陳順德則認為,孔雀不常吃他的作物,也沒有顯露敵意,甚至有不少人喜歡觀賞孔雀,沒有必要撲殺孔雀,孔雀的自然生長,也有機會成為觀光資源。
金門在地鳥類嚮導蕭振佑分析,每個人對於藍孔雀的感受不同,有無受到藍孔雀荼毒,會影響是否支持強力移除藍孔雀。
佛教將孔雀視為很神聖的鳥
另外,宗教也是反對移除藍孔雀的因素之一。鄭伊娟指出,根據過往藍孔雀移除團隊的回報,佛教將孔雀視為很神聖的鳥,移除工作也會因此遇到反彈。
此外,過往部分孔雀獵人的移除作為,較未兼顧與在地民眾溝通,同樣引發反彈。
陳順德的兒子陳弘銘經營風車牧場,飼養不少羊隻,許多孔雀獵人擅自跑進他的牧場設陷阱、射殺孔雀,讓他非常生氣。
陳弘銘舉例,曾有獵人在他的羊群必經之路放陷阱,讓他的羊因此受傷,甚至有人曾任意擺放捕獸夾。他強調,要進入他的牧場打孔雀,應尊重他的意願,他的羊隻移動動線,也不想讓他人隨意進入。
學者:移除不只考量科學
對於外來種是否應全面移除,台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袁孝維表示,「如果說是科學,我就講說都殺」,只要資源足夠,外來種最好都要移除,但實務上的考量並非只有科學,會考量民眾情感、動物福利等,許多議題需要居民共識、考量不同立場的看法,也牽涉政府是否願意投入資源解決,不完全只靠科學角度來判斷。
袁孝維也強調,許多外來種的移除工作,成敗關鍵在於政府是否下定決心、投入資源,像過往埃及聖䴉移除成效不佳,但行政院前院長蘇貞昌任內,政府投入更多經費,啟動高強度的移除措施,就成功讓埃及聖䴉數量大幅減少。
至於是否能跟外來種共存,袁孝維指出,在外來種已經對當地造成影響,需要評估的未必是生態衝擊,而是有沒有能力在短時間之內完成移除,還是實在沒有能力,只好走向共存。她舉例,外來種八哥數量過於龐大,若要移除,經費相當驚人,確實只能共存。
對於金門爆量的藍孔雀,袁孝維直言,「清零」不太可能,關鍵在於將數量壓低到能與現有生態系共存,而是否達到共存的平衡點,需要科學監測,並以族群動態學的方式推估。
【金門孔雀危機】
金門直擊|暗夜追捕藍孔雀!26年前風災倖存「14隻變3000」 危機靠獵人難解
孔雀劫1|成群毀田!老農西瓜被啃洞、青江菜拔光 嘆:不抓怎生存
孔雀劫3|擅闖設陷阱卻夾爛羊腿 獵人遭牧場主抵制!成敗靠溝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