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經濟學人形容有「台灣病」 龔明鑫拿數據反駁:「我們應該是模範生才是」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撰文論述台灣榮景的潛藏風險,並以「台灣病」形容。經濟部長龔明鑫今天表示,從近年經濟成長、物價上漲率數據可見,台灣表現很好,「說這樣的經濟有病非常奇怪,應該是模範生才是」。
龔明鑫今天出席「2025國際金融與資產管理趨勢論壇」並以「關稅與國際經濟金融前瞻」為題進行專題演講。
他表示,歷經美中貿易戰、COVID-19疫情等多次衝擊,台灣經濟逆勢成長,今年經濟成長率一定會超過5%、甚至超過6%;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也低於日、韓、新加坡等,因此,就經濟成長、物價上漲率兩數據來看,「說這樣的經濟有病是非常奇怪事情,應該是模範生才是」。
明年人均GDP可突破4萬美元
至於人均GDP方面,龔明鑫說,今年已達3萬8000美元、超車南韓,預料明年超越4萬美元。股市表現方面,他指出,2016年約8000多點,至今年11月17日為2萬7000點,過去幾年報酬率達200%,日本則是100%,新加坡、香港報酬率更低。
攤開近年各國貨幣升貶情形,他說,台灣112、113年升幅高、貶幅小,其他國家阻升不阻貶狀況比台灣嚴重,其經濟表現比台灣差的非常多,所以很難解釋匯率一定會對經濟成長等產生直接變化,無法支撐經濟學人報導結論。
龔明鑫直言,有人說物價穩定是政府干預造成,貧富差距不大也是因政府補助,「但這不就是政府存在意義嗎?」
指中國低價傾銷造成國內傳產困難
他強調,台灣表現很好,「我們沒有病,有病的是講我們有病的」。反觀現在中國內需消費差,將剩餘產品低價傾銷全球,造成國際市場混亂,這才是國內傳產困難主因,「經濟學人應幫他們提供意見,看看怎麼樣解決這問題比較重要」。
綜觀各國對等關稅談判情形與結果,龔明鑫指出,中國加徵關稅是印度之外最嚴重,可見中國對美出口比重大幅下降,空出市場反而是台灣可極力爭取市場。因應國際經貿情勢,經濟部推出4大措施規模460億元,並成立產業競爭力輔導團,盼帶動產業全面升級轉型。
此外,龔明鑫提到,地緣政治確實會造成跨境資金移動與金融破碎化風險,凸顯未來金融穩定至關重要,盼保險業、儲蓄資金能轉往支撐民間投資需要及能源在內等公共建設,甚至是長照、社宅等,如此也能降低金融產業受關稅、匯率波動衝擊。(中央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