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開放業界人才當自然科教師 教團批:否定師培系統、不治本
【記者王良博/台北報導】教育部近日修法,開放有業界資歷、符合一定資格者,可以「專技教師」方式到高中任教自然科。對此,教團憂心,此做法貶抑教育專業價值,帶頭否定傳統師資培育系統,且來自業界的老師缺乏訓練與實習,難以應對學生突發狀況,更可能錯誤管教、教學品質不佳,這種治標不治本的方式,將重傷教育基礎,且不利於未來發展。
為解決自然領域教師荒,教育部近日修改法規,讓曾從事與應聘科別相關業界工作6年以上者,可透過現行用於指導技高專業科目的「專技教師」模式,到高中擔任自然科教師,但擔任專技教師後,要在2年內修畢8學分的教育專業學分。
針對開放業界人才擔任自然科教師,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全教總)高中職委員會主委巫彰玫直言,教育現場缺乏自然等領域人才,無非是因業界的待遇更優渥,且不必面對教育現場的各種濫訴及不友善環境,企圖以特殊科目教師網羅人才,可想而知達不到預期效果,甚至會動搖教育根本。
就制度面而言,巫彰玫說,此做法貶抑教育專業價值,帶頭否定傳統師資培育系統,如教育學程、實習、檢定的專業性與必要性,並破壞現有師資培育制度。
她強調,教育部讓經過長期、正規訓練的教師,與「免實習、免考試」僅需補修8學分者,同時可以擔任正式教師,將導致大學師培中心萎縮,惡化教師荒問題,無異於提油救火。
巫彰玫也憂心,師資培育非速食,教育部忽略業界人才固然有其專業知識,卻不見得具有將知識,轉化為有效教學的能力,非經完整專業訓練的老師,可能不了解課綱、學生認知發展,以及教材編排邏輯,往往難以掌握教學難度,也可能流於單向講述,無法運用多元教學策略。
她更強調,由於這些老師未曾經歷過實習過程,缺乏班級管理、輔導知能與教育心理學訓練及經驗,難以應對學生多元行為及突發狀況,更與現行常態編班、融合教育精神脫節,極易誤用管教及處置學生問題的方式,進而引發學生、家長不滿或投訴,衍生的後續問題,恐加重現有教師及學校行政負擔。
最後,巫彰玫指出,自然或數學等學科皆為基礎學科,若教師教學不得法,容易導致學生學習困難、產生挫折與厭惡,這些老師若教學品質不佳,也會引發家長質疑。
整體而言,巫彰玫強調,教育部企圖以治標不治本的方式解決教師荒,無視對現場教育的重大衝擊,這種惡性循環的解決方式,將重傷台灣教育的基礎,且不利於未來發展。
相關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