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腹痛1個多月!43歲男「無家族史」竟罹直腸癌第3期 醫揭生活習慣 【記者王勇超/高雄報導】43歲趙姓男子左腹疼痛和腹脹1個多月,雖然大便習慣改變,但無便秘或腹瀉,無血便也無家族病史,原本以為是一般的消化不良,就醫抽血及超音波、大腸鏡檢查,顯示直腸有1顆5公分腫瘤,讓趙男相當震驚、難以接受。經手術切除腫瘤後理學檢查,確診直腸癌第3期。趙男術後接受化學治療,降低復發風險並持續追蹤。 2025/07/29 12:34 生活
攝護腺發炎指數略高拖4年 「睪丸緊緊」已癌細胞擴散全身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蔡先生在55歲那年健檢發現攝護腺發炎指數(PSA)略高正常值, 卻不當一會事,4年後感覺睪丸緊緊已是攝護腺癌第四期,癌細胞擴散至肝肺。美國推行PSA檢查多年,成功將攝護腺癌第4期確診率降至5%,台灣仍有3成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50歲以上定期篩檢PSA是提升存活率的關鍵。 2025/07/24 20:02 生活 醫藥
木柵動物園怪盜!靠一招偷6蝴蝶、豆娘藏紙袋 竟稱:帶回家給兒子看 【記者丁牧群/台北報導】盧姓男子今年6月1日到台北市立動物園昆蟲館,手臂一伸就抓到5隻蝴蝶、1隻豆娘,放進紙袋內,館內工作人員雖沒目睹他抓蝴蝶過程,但發現他行跡詭異,趕緊調閱監視器畫面,驚見盧男的抓蝴蝶秘技,報警將他逮捕,盧男供稱秘訣是利用手臂上的汗水吸引蝴蝶停留,然後輕鬆得手。台北地檢署今依竊盜罪起訴盧男。 2025/07/15 18:06 社會 法庭
大腸癌擴大篩檢!半年突破103萬人 較去年成長26%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大腸癌位居國人10大癌症死亡人數第3名,國民健康署自2025年起擴大大腸癌篩檢對象為45歲至74歲民眾及40歲以上有家族史者,實施半年受檢人數突破103萬,較去年同期成長26%,其中女性占6成較男性多。 2025/07/11 10:58 生活 醫藥
腳拇指瘀黑擴大竟是癌!翁截肢保命 7症狀小心黑色素瘤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76歲林先生五個月前發現右腳大拇指有一小塊深黑色痕跡,原以為是先前兩次意外撞傷所致的瘀血,但一個月前黑色痕跡擴大,到診所就醫也以為是瘀青未散,所幸女兒警覺,勸父親去大醫院尋求第二意見,結果經皮膚鏡、皮膚切片病理檢查,確診為肢端黑色素瘤,截肢避免轉移爭取存活機會。 2025/07/09 15:18 生活 醫藥
破除子宮內膜癌2大迷思 無性經驗、年輕女留意異常出血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子宮內膜癌是女性常見癌症,早期徵兆多以陰道異常出血表現,疲倦、貧血或下腹悶痛也是重要警訊,但年輕女性常有兩大迷思導致延誤就醫,一是認為子宮內膜癌只發生在停經後婦女,容易忽略異常出血,其次認為沒有性行為或子宮頸抹片檢查結果正常就不會罹癌,其實無性經驗也可能罹癌,肥胖女性罹癌風險是正常體重的2倍。 2025/07/06 15:45 生活 醫藥
最惡乳癌治療曙光! 國衛院攜手清大開發新藥、拼5年內上市 【記者賴昀岫/台北報導】乳癌長年高居女性癌症之首,其中三陰性乳癌更被認為是「最惡性」,復發率是一般乳癌的3倍,患者常因多重抗藥性,陷入無藥可醫的困境。所幸國衛院攜手清華大學開發標靶新藥,有望在5年內取得上市,甚至有成為卵巢癌等其他婦癌治療藥的潛力。這項研究將於今年8月,登上發育生物學排名第一名期刊《發育細胞》的封面文章。 2025/07/03 12:10 生活 醫藥
退伍軍人半月軟骨嚴重耗損!上下樓折磨 輔大赴美取經移植成功 【記者曾伯愷/新北報導】退伍軍人曹男熱愛運動,因前十字韌帶斷裂,到多家醫院手術卻導致「半月軟骨」嚴重耗損,喪失原有關節緩衝功能,常人簡單上下樓梯動作,對他來說都是殘酷折磨。他接受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運動醫學中心洪嘉鴻醫師治療,進行「半月軟骨移植手術(MAT)」,如今不僅重拾健康、順利返回工作,術後半年還可慢跑,重拾身心健康。 2025/07/02 17:12 生活 醫藥
花6年生雙胞胎竟罹乳癌!健保給付免疫治療 年省200萬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我想活下來!」Amanda歷經6年人工生殖才獲得雙胞胎,沒想到孩子5歲多時,她被宣告罹患早期三陰性乳癌,為了陪伴孩子長大,毅然選擇自費200多萬元治療,但並非每位病友都能負擔新藥藥費,好消息是今年6月起,免疫藥物治療與PARP抑制劑正式納入早期三陰性乳癌的健保給付,每人可年省近200萬元,讓「希望」變得公平。 2025/06/26 18:54 生活 醫藥
八仙塵爆10年了!黃博煒:用燒光皮的腳逃生 截肢倖存後「我有好好活著」 【記者賴昀岫/台北報導】2015年的八仙塵爆釀成15死、484傷,更改寫許多人的生命故事,今年32歲的黃博煒就是其中一人。他熬過連醫療團隊都不敢樂觀、近乎0%的極低存活率,在雙腳和右手截肢後重新「站起」,也克服接近球場的觸景傷情,現在更是一名「貓奴」;在事發10周年前夕,帶著靠觸控筆敲出9萬多字的著作《但 我想活》,回到當時住了212天搶命的新光醫院演講,想讓醫療人員們知道,「努力沒有白費,我有好好地過生活」。 2025/06/26 10:06 生活 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