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咳3年驚見右肺1.5公分毛玻璃結節 三總「二刀流」助攻揪早期肺癌
【記者賴昀岫/台北報導】肺癌長年高居癌王之位,雖然早期發現五年存活率可望超過九成,但體積小、位置深或支氣管徑路不清的小結節,仍是臨床診斷難題。59歲的李女士因長期咳嗽加上肺癌家族史接受檢查,意外發現右上肺葉有約1.5公分毛玻璃結節,在三軍總醫院接受「改良式經肺實質導航支氣管鏡」輔助手術後,確認手術切除範圍後,緊接著轉換至單孔胸腔鏡手術切除,確診為早期第一期肺腺癌,避免病情進一步惡化。

59歲的李女士因慢性咳嗽症狀持續慢性咳嗽2-3年,加上媽媽和哥哥罹患肺癌,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右上肺葉約1.5公分毛玻璃結節,在家人陪同下至三總就醫,經改良式導航支氣管鏡導引經肺實質穿刺定位,確認手術切除範圍後,緊接著轉換至單孔胸腔鏡手術切除。
三總胸腔外科主治醫師蔡遠明說,術中透過冰凍切片即時病理分析,診斷為惡性腫瘤,為早期第一期肺腺癌,無淋巴結轉移,也沒有遠端侵犯跡象,李女士術後恢復良好,後續追蹤至今無復發情形,成功阻止肺癌進一步惡化,為早期篩檢與精準治療的最佳典範之一。

蔡遠明指出,傳統支氣管鏡檢診斷率不一,以周邊病灶為例小於2公分約33%、大於2公分約62%;而改良式經肺實質導航支氣管鏡,藉由虛擬導航結合穿肺實質取樣方式,克服傳統支氣管鏡及電腦斷層導引穿刺的盲點,特別適用於支氣管徑路不明確的肺內病灶,且術中即時定位後,可無縫轉換至單孔胸腔鏡進行切除,一次性完成診斷與治療。
蔡遠明說,本創新技術展現出卓越的臨床價值與應用潛力,透過結合穿刺針與即時或非即時影像導引,大幅簡化檢查流程並縮短定位與取樣所需時間;在安全性方面,臨床應用期間未發生氣胸、出血等嚴重併發症,顯示其具高度可行性與良好安全性。

此外,這項技術也讓診斷效能顯著提升,蔡遠明表示,經由支氣管鏡定位結合單孔胸腔鏡切除的策略,不僅提升整體診斷陽性率,也提高病灶判讀與取樣的精準度,優化的手術流程可於單次麻醉下同步完成定位與切除,進一步降低病患風險並有效縮短住院時間,對病患照護品質與醫療資源使用皆具正向效益,相關成果更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外科內視鏡(Surgical Endosco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