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大革新!嬰兒CPR告別兩指神功 噎到先拍背再推壓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救命科學大革新,美國心臟協會(AHA)發布2025年最新指引,嬰兒心肺復甦術(CPR)告別「兩指神功」,改推薦「單手掌根法」或「雙拇指環抱胸廓法」更能達到足夠按壓深度;成人或兒童噎到仍有意識時急救SOP更新為「先拍背,再快速推壓腹部」,嬰兒則推壓胸部;「原地急救」優於「邊送醫邊CPR」。
美國心臟協會(AHA)近日發布2025年最新指引,顛覆以往急救觀念,首先是嬰兒CPR手法不再推薦「兩指神功」,林口長庚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表示,過去幾十年教導嬰兒CPR最經典的畫面就是用兩根手指按壓嬰兒的胸骨,最新建議「單手掌根法」或「雙拇指環抱胸廓法」,更容易達到足夠的按壓深度。
吳昌騰說,以林口長庚來說,一年平均接到36位嬰兒「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OHCA),這無疑是所有父母、保姆和任何會接觸到嬰兒的人最需要立即更新的救命知識。
第二個是噎到急救標準程序更新為「先拍背,再按壓」,吳昌騰指出,有意識的成人和兒童發生嚴重哽噎,重複「5次背部拍擊」後,再進行「5次腹部快速推壓」的循環,這是根據觀察性研究,「背部拍擊在清除異物上比腹部推壓更有效」。對於嬰兒則先「5次背部拍擊」再「5次胸部推壓」的循環,別推壓嬰兒腹部以免損傷內臟。
第三個是對女性使用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AED)時,可以調整胸罩位置不一定要脫掉,吳昌騰說,當然大原則不變,電擊片必須直接貼在裸露的胸壁皮膚上才能發揮作用,但這項新建議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彈性,它承認社會心理因素是急救現場的真實障礙,並透過一個簡單的調整,鼓勵施救者能更果斷、更迅速地採取行動,同時也盡可能尊重患者。
第四個救護現場新思維是「原地急救」優於「邊送醫邊CPR」,吳昌騰表示,「原地急救」的邏輯是認為在移動的救護車中,很難維持穩定且高品質的CPR,這項建議挑戰了「搶時間送醫」的傳統思維,它強調「立即、高品質的現場處置」才是決定生死的關鍵,在現場完成高品質的急救,直到患者恢復自主循環後再進行轉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