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歲女長期腹瀉血便找嘸原因被迫留停 長庚醫院揪「無毒梭菌」作怪
【記者賴昀岫/台北報導】腸道內有100兆隻細菌,但過往人們對其了解有限。林口長庚微菌治療中心主任李柏賢指出,曾有一名女子長期腹痛、腹瀉、血便,多次檢驗皆為陰性,透過「腸道微菌叢全基因分析」才揪出真兇,是名為「無毒梭菌」的有害菌。經針對性抗生素治療後,症狀完全解除、不再復發,終於擺脫留職停薪、困在家中的生活。
國科會積極推動「微生物相在精準健康之研發及應用計畫」,整合產學研醫能量,建構本土菌株資料庫並開發臨床應用。長庚醫院在該計畫支持下,結合臨床與分子檢測技術,率先推出全台首項「腸道微菌叢全基因分析」服務,可分析超過14萬種微生物與抗藥基因,協助醫師預測腸炎、大腸癌、帕金森氏症等疾病風險,開啟腸道精準醫療新時代。
李柏賢表示,長庚自2019年起已完成339例腸道微菌叢植入治療(FMT),針對難治型或反覆發作的困難梭菌感染(CDI)病患,單次臨床成功率達85.4%,明顯優於傳統抗生素治療僅約三成的成功率,且復發率更低。
他舉例,一名罹患潰瘍性結腸炎的22歲女性,兩年來飽受劇烈腹痛、頻繁腹瀉與血便困擾,對多種藥物皆無改善,被迫留職停薪、長期困在家中。臨床團隊起初懷疑她合併困難梭菌感染,但多次檢驗結果均為陰性,診斷一度陷入僵局。
檢驗醫學部隨後利用先進質譜儀技術,比對超過9000筆蛋白質圖譜,最終鎖定真正致病元凶──「無毒梭菌」。經針對性抗生素治療後,患者腹痛與腹瀉完全解除、不再復發,順利重返職場,後續大腸鏡追蹤顯示腸黏膜已完全癒合。
李柏賢指出,腸道菌相的「多樣性」是健康的重要指標之一,當菌種多樣性下降時,往往代表腸道微生態失衡,與肥胖、糖尿病、發炎性腸道疾病、憂鬱症等多種慢性病風險上升有關。透過這項分析,可在疾病尚未出現明顯症狀前掌握腸道失衡警訊,進行風險預防與營養調整,並依個人菌相特徵擬定個人化健康策略。
至於微菌叢分析方式,李柏賢說,民眾只需使用專用收集管取樣糞便,送交檢驗室後約1至2週即可收到完整報告,了解自身腸道菌叢狀況,為健康管理提供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