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國人瘋出國!1-7月破千萬人次出境 近4百萬飛往日本、東南亞退燒少3成

國人瘋出國!1-7月破千萬人次出境 近4百萬飛往日本、東南亞退燒少3成

【記者劉沛妘/台北報導】觀光署長陳玉秀昨(30)日表示,今年1-9月來台人次突破605萬人次,相較去年同年成長9%,不過觀光逆差已達805萬人次。國人瘋出國,根據觀光署最新資料統計,今年1-7月國人出國目的地排行,第一名依舊為日本,佔35.6%,中國大陸則是第2名佔16.5%,而東南亞落在第五第六名,有旅遊業者指出,今年受到關稅、泰柬邊境衝突、緬甸地震等因素影響消費者信心,整體銷售少3成。
柬埔寨600億新機場啟用旅客卻不來 詐騙醜聞、邊境衝突重創旅遊業

柬埔寨600億新機場啟用旅客卻不來 詐騙醜聞、邊境衝突重創旅遊業

【編譯黃惠瑜/綜合外電】柬埔寨總理洪馬內(Hun Manet)上周為首都金邊一座耗資20億美元(約611億元台幣)的新機場德崇國際機場(Techo International Airport)舉行啟用儀式時,形容這座機場是「超越COVID-19疫情前的水平,要吸引更多遊客和投資者來到柬埔寨的驅動力」。然而,在網路詐騙醜聞與人口販運陰影籠罩下,柬埔寨旅遊業正面臨嚴峻挑戰與重創。
華航787新機最快3月交付、6月飛 首派曼谷、東京!開放團體付費選位

華航787新機最快3月交付、6月飛 首派曼谷、東京!開放團體付費選位

【記者陳怡文/台北報導】華航提升全球航網競爭力,採購新機提供旅客高品質飛航服務,華航總經理陳漢銘強調,波音787原訂明年第4季交付,但有派員駐場波音,樂觀預計明年3月就可交付,6月投入運能,首要派在區域航線如曼谷、東京等大站,明年整體可交付4至5架,另外,董事長高星潢明確給出方向,新航點開闢之餘,既有的航點也要顧好、加綿,包含東京、清邁、紐約等皆增班;由於團體型態改變,從大團走向小團,旅客希望精緻化,近期找到商機「開放團體付費選位」。
台灣赴美24.9萬人次!居全球第19大國 睽違七年美國館重返ITF

台灣赴美24.9萬人次!居全球第19大國 睽違七年美國館重返ITF

【記者陳怡文/台北報導】2025年ITF台北國際旅展將於11/7至11/10在南港展覽館一館登場,規模再創新高,設有1600個攤位、匯集123個國家與城市,為近8年最多,睽違七年,美國館重回台北國際旅展,美國旅遊推展協會會長唐靜儀表示,台灣赴美人次截至七月高達24.9萬人次,位居全球第19大國,加之陸續成長的航班運能,預期台灣赴美旅遊長期潛力仍驚人。
災區今起防颱作戰!季連成:拒撤離就裁罰 發布堰塞湖警報標準曝

災區今起防颱作戰!季連成:拒撤離就裁罰 發布堰塞湖警報標準曝

【記者陳亮諭/綜合報導】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前進協調因應準颱風「風神」啟動防颱整備,今起3天是防颱大作戰,昨(15日)與鄉鎮村里長討論出3種疏散避難方式,當累積雨量達200毫米時就啟動撤離1308人,其餘採收容安置、垂直避難,強制性撤離時會分2階段,若有民眾不遵守規定,依法裁罰,裁罰完畢後仍需撤離;每個人都須帶避難包,物品主要是一般的維生、貴重物品和藥品。
赴歐注意!歐盟「刷臉」數位出入境系統上路 一文看EES是什麼、如何運作

赴歐注意!歐盟「刷臉」數位出入境系統上路 一文看EES是什麼、如何運作

【編譯張翠蘭/綜合外電】即起赴歐洲的旅客請留意,歐盟成員國周日(10/12)開始在6個月內逐步啟用新的「出入境系統」(EES),台灣在內的非歐盟公民在首次或入境申根區時,需以掃瞄護照、採集指紋和拍照等電子方式登錄,以加強安全管控。有英國旅遊業者表示,旅客最好額外預留最多4小時的時間,以應對在歐洲機場的延誤。
季連成:鏟子不必再帶!請帶勺子 將建40中繼屋安置災民「離災不離村」

季連成:鏟子不必再帶!請帶勺子 將建40中繼屋安置災民「離災不離村」

【記者陳力維/綜合報導】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前進協調所總協調官季連成今(11)日說明花蓮救災進度時宣布,隨著災區淤土清理工作進入側溝深層清淤階段,前線急需的人力物資有所調整,他特別呼籲投入的「鏟子超人」志工:「鏟子不必再帶了,我們現在比較需要勺子」,以協助進行側溝清理。同時,季連成也透露了災民中長期安置的規劃,強調將秉持「離災不離村」原則,初步已鎖定40戶有需求意願的災民,啟動中繼屋的設置準備工作,以確保受災民眾能在熟悉的生活圈內重建家園。他預計側溝清理等主要工作將在國慶連假後大致完成。
F1新加坡大獎賽經濟效益分配不均 去留成爭議

F1新加坡大獎賽經濟效益分配不均 去留成爭議

【編譯陳怡妏/綜合外電】F1(一級方程式賽車)新加坡大獎賽今天(10/5)晚間將在濱海灣城市街道風馳電掣登場,儘管專家估計3天活動可望為新加坡帶來1.3億新幣(約31億台幣)觀光收入,但小商家跟普通市民根本分不到這杯羹,且舉辦賽事的成本上看1.4億新幣(約33億台幣),6成由新加坡政府負擔,不少人質疑合約2028年到期後是否還要續約。
載入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