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豬瘟防疫何去何從 專家:人員別亂跑、著重車輛軌跡,拼開發疫苗

【記者王良博/台北報導】農業部今(22)日表示,台中出現疑似非洲豬瘟案例,對此,學者指出,每個養豬場都要立即開始注意豬隻健康,且養豬場人員不要任意移動到其他養豬場域,避免人員成為病毒傳播者,疫調則要著重人員與車輛的移動軌跡,也要清消環境。另有學者呼籲,台灣對應自行開發非洲豬瘟及其他豬隻疾病的疫苗,可降低豬隻染病死亡率。
非洲豬瘟死亡率接近100%
農業部今天公布,台中梧棲區1處養豬場的死亡豬隻,被驗出非洲豬瘟,今天中午起全國豬隻禁運禁宰5天、全面禁用廚餘,且會啟動全國各縣市豬場防疫調查、肉品市場落實場內與運輸車清消作業。
針對非洲豬瘟的危害,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張雯受訪時表示,早在1921年非洲豬瘟病毒就被發現,原先是非洲地區性疾病,但逐漸傳播至其他地區,至今都沒有絕跡。

張雯說,非洲豬瘟對於野豬來說影響不大,但對於飼養的豬隻卻是非常強的疾病,死亡率幾乎是100%,且目前為止尚無有效的藥物或疫苗,一但發生非洲豬瘟疫情,幾乎都要用撲殺處理。
廚餘煮過再餵豬不保險
至於非洲豬瘟如何傳播,張雯指出,非洲豬瘟傳染力強,可透過蝨子、跳蚤等,在豬隻之間傳播,帶有病毒的豬隻跟其他豬隻接觸,也會透過唾液、口鼻液、糞便、鼻腔黏膜的分泌物等傳播,如果豬隻共同進食或放置於同一台載豬車,當中有感染非洲豬瘟的豬隻,就會加以傳播。
她也提到,染病豬隻全身都是病毒,即使是檢疫穿膠鞋、防護衣搬運染病豬隻,也會成為間接傳播者。

另外,廚餘養豬被視為非洲豬瘟的傳播途徑,張雯解釋,豬隻口鼻會傳播病毒,因此用廚餘餵食豬隻,如同「一家人一起吃飯」,非常容易傳播病毒,且廚餘來源通常較為混亂,難以追蹤源頭,最好應禁止廚餘養豬。
她也提到,一些大型養豬戶可以添購設備,將廚餘煮過之後再餵食,以減少非洲豬瘟病毒風險,但部分僅飼養幾十隻豬隻的小型養豬戶,較難確保養豬廚餘有煮過。
中興大學農業暨自然資源學院院長陳志峰同樣指出,廚餘高溫煮過後,就不會有非洲豬瘟傳播,但如何落實,是很大重點。

人員、車輛移動是疫調重點
面對非洲豬瘟疫情來襲,目前農業部已經祭出豬隻禁運禁宰5天、啟動全國各縣市豬場防疫調查等措施,對於後續防疫工作、疫調的重點,張雯強調,每個養豬場都要立即開始注意豬隻健康,並且注意人員的動向,最好養豬場人員不要任意移動到其他養豬場域,避免人員成為病毒傳播者。
她舉例,從歐洲經驗來看,養豬戶人員到其他養豬戶聊天,或是幾家養豬場的豬隻一起送上車到市場販售,都會導致非洲豬瘟傳染擴大。
陳志峰則點出,養豬場長期都有進行生物安全管制,透過管制人員、車輛等的進出,避免非洲豬瘟傳播風險,養豬場應該都了解此類規定,必須落實相關管制。

另外,張雯說,運送豬隻車輛的路線、運送人員及養豬場人員的移動軌跡,是後續疫調重點,必須儘速掌握,並且針對環境進行清潔、消毒。
張雯還強調,在事發養豬場周邊10公里到20公里以內的其他養豬場,不論是否出現病徵,都要盡快加以調查,因為即使還沒發病,也可以已經遭受感染。

學者:應自行開發疫苗
此外,在非洲豬瘟疫苗的使用情況上,陳志峰說明,目前美國、越南都有減毒性的非洲豬瘟疫苗,可以減少豬隻感染後的死亡率,但因非洲豬瘟抗原性複雜,且在非疫區引進減毒性疫苗,可能反而導致疫情爆發,台灣不應引進國外非洲豬瘟疫苗,而是要自行開發疫苗。
然而,陳志峰提到,台灣對豬隻疫苗的開發保守,遠遠落後其他國家,呼籲應該開發非洲豬瘟及其他豬隻疾病的疫苗。
相關新聞
非洲豬瘟|10天117豬暴斃才採檢!中市府解釋了 空窗期30頭豬流入這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