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租能源論壇1|董座陳鳳龍:綠電申請手續稍顯繁雜 政府應簡化審核程序
【記者吳珍儀/台北報導】全球淨零與能源轉型浪潮下,台灣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台電的定位與角色格外受關注。9月12日中租創新論壇下半場,KPMG畢馬威財務諮詢公司董事總經理陳文正於「台灣再生能源產業發展與挑戰」專題演講中指出,能源供給與轉型不僅影響產業投資與競爭力,更攸關台灣能否穩健邁向永續的重要關鍵,他直言,台電正處在結構轉型的十字路口,「如何同時確保供電穩定、推動再生能源布局,以及承擔轉型成本,將決定台灣能源政策的成敗。」

陳鳳龍:AI發展與能源供應關係密切
中租控股董事長陳鳳龍在下午場的開場引言中表示,AI的發展與能源供應關係密切,運用AI可以提升電網的韌性與供電穏定性,前提是必須供應穏定的綠電,未來可將AI技術運用於再生能源的發電預測、電力供需分析、虛擬電廠與智慧電網調度等,結合AI優化再生能源發電與用電調度效率,同時也產生新的業務模式,甚至全新的產業。
他說,中租在太陽能投資已達1.5GW(Giga Watt,吉瓦),電廠超過4400座,因為淨零減碳的需求,廠商及產業都需要綠電,目前綠電申請手續還是稍顯繁雜,核准過程還是耗費相當的時間,建議政府在審核程序上能夠簡化,讓綠能供應量更多且更穩定。
陳文正表示,台灣在產業升級與數位轉型的同時,對能源的需求持續升高,尤其半導體、AI運算等高耗能產業快速成長,使得台電面臨更嚴苛的供電壓力。他指出,台電必須在「確保備轉容量」與「推動減碳」之間尋求平衡,而這往往牽涉巨額投資與高度政策協調。
陳文正分析,台電目前肩負的責任可分為三大面向:一是電力基礎建設的升級,包括電網強韌化與智慧電網導入;二是再生能源整合與儲能系統的布建,以避免再生能源間歇性發電造成供電不穩;三是轉型成本分攤問題,如何透過合理電價機制、政策補助及金融創新,分散台電的龐大壓力。
電網是能源轉型的核心平台
論壇中,陳文正特別點出電網問題,他指出,再生能源占比逐年提升,風力、太陽能的發電量不穩定,對台電傳統電網帶來極大挑戰,「電網不只是輸送工具,而是整個能源轉型的核心平台。」他建議台電加速電網智慧化與分散式管理,並引進更多數位監測、AI排程與需求面管理技術,才能提升調度效率。
此外,他也提醒,能源轉型不能僅止於裝置容量的增加,還必須考量「消納能力」,若電網無法即時消化再生能源,便會出現棄風、棄光現象,造成資源浪費與投資效率下降。

政府要讓更多企業參與綠電與減碳方案
陳文正表示,台電不可能獨自承擔所有轉型壓力,政策支持與金融工具的導入勢在必行。他建議政府持續透過綠電交易平台、碳權市場與永續金融的推動,建立多元資金管道,協助台電分散投資成本,並讓更多企業參與綠電與減碳方案。
他舉例,許多大型企業已陸續簽署RE100(100%使用再生能源)承諾,若台電能提供更靈活的綠電方案,不僅能協助企業達成ESG目標,也能反過來創造新的收益來源。
能源轉型影響的不僅是台電,也是全體產業的課題。陳文正指出,企業若無法及早調整能源策略,將可能在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或國際供應鏈要求下失去競爭力。對企業而言,投資節能、布局再生能源採購,將逐漸成為「必需成本」而非選擇題。
他提醒,中小企業在能源轉型過程中資源有限,更需要政府與金融體系的支持,才能避免在淨零浪潮中被邊緣化。

台電轉型決定台灣競爭力
最後,陳文正強調,台電的轉型不只是能源議題,更是攸關台灣經濟安全與國際地位的戰略課題。台電若能成功完成從傳統電力供應者到能源平台管理者的轉型,不僅能確保供電穩定,也能推動整個產業鏈邁向低碳化。他呼籲政策、產業與金融界攜手合作,「唯有台電成功,台灣的能源轉型才會真正成功。」
陳文正說明,永續力等於競爭力,企業面對關稅、碳稅、電價波動等成本壓力,若在能源管理上以社會共好的永續角度出發,便有機會突破重圍,實踐永續也獲得收益。「期待未來市場上發展出更多元的電力交易商品,使更多資源得以參與其中,並將持續攜手產業、能源署及台電,齊力強化電網韌性、加速再生能源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