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租能源論壇2|台灣要兼顧電力調度與淨零轉型 專家提出3大解方
【記者吳珍儀/台北報導】2025年中租創新論壇於台北盛大舉行,專題座談聚焦「能源轉型與電網韌性」,與談人包括國立成功大學電機資訊學院副院長楊宏澤、KPMG畢馬威財務諮詢公司董事總經理陳文正以及太陽能新創公司Terabase Energy共同創辦人暨PlantPredict副總Thang Le。3位專家指出,台灣若要兼顧未來電力調度需求與淨零轉型目標,必須加速推動再生能源整合、虛擬電廠示範及綠能交易平台的建立。

虛擬電廠可削峰填谷、移轉用電
中租控股董事長陳鳳龍在下午場的開場引言中表示,AI的發展與能源供應關係密切,運用AI可以提升電網的韌性與供電穏定性,前提是必須供應穏定的綠電,未來可將AI技術運用於再生能源的發電預測、電力供需分析、虛擬電廠與智慧電網調度等,結合AI優化再生能源發電與用電調度效率,同時也產生新的業務模式,甚至全新的產業。
楊宏澤說,政府已將再生能源視為未來主力電力來源,並啟動虛擬電廠(Virtual Power Plant,VPP)示範計畫,提升電網彈性。包括南部科學園區與綠島計畫,將透過智慧能源管理系統(EMS),結合光電發電、負載管理與需求響應,讓分散電力資源聚合後參與電力市場。
他強調,透過虛擬電廠,不僅能削峰填谷、移轉用電,更能把綠電轉化為「可調度容量」,對提升再生能源穩定性具關鍵意義。

台灣再生能源交易平台最快明年上路
陳文正認為,台灣再生能源交易平台最快將於明年啟動,未來發電業者可直接透過平台將綠電售予用戶,而非僅能賣給台電,台電則轉型為「調度者」,在市場中扮演平衡角色。
他指出,此舉可讓再生能源真正進入市場機制,不僅滿足半導體等大型用電戶對綠能的龐大需求,也能推動企業ESG轉型。他直言,「若綠能交易能及早開放,台灣產業將能加速邁向國際永續標準,提升整體競爭力。」
台灣應建立可調度、可交易再生能源體系
Thang Le分享國際經驗指出,未來能源發展除了虛擬電廠,也必須同步推動微電網與氫能應用,台灣已有計畫在資料中心旁建置微電網,導入太陽能、儲能與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SOFC),展示低排放供電模式,並規劃導入氫能。
他進一步解釋,現行法規要求主電網斷電時,用戶必須斷開避免回送電流,但若建置區域型微電網,透過斷路器控制,就能實現「孤島運轉」,讓地方仍可供電,這將是未來提升電網韌性的核心。
座談中也比較美國與台灣的差異,Thang Le指出,美國在過去20年逐步推動需求響應與能源市場,形成較成熟的制度;相較之下,台灣土地有限且法規複雜,推動再生能源面臨更大挑戰。
他提醒,沒有多元電源的電網難以具備韌性,一旦事故發生便顯脆弱。因此,台灣必須透過虛擬電廠、交易平台與微電網,建立可調度、可交易的再生能源體系。

綠能交易平台可降低供電不足及碳排壓力
政府推動示範不僅是技術測試,更是探索新商業模式的機會,透過日前市場、即時平衡與需求響應,將帶來更多元的電力交易型態,為產業與用電戶提供彈性解決方案。
楊宏澤指出,台灣產業界,尤其半導體業,對綠能需求迫切,若綠能交易平台能順利落地,將大幅降低供電不足與碳排壓力風險。
論壇現場討論熱烈,3位專家呼籲,台灣若要達成淨零,必須同步推進技術與制度創新,從虛擬電廠、微電網到綠能交易平台,都是未來數年內的關鍵布局。希望這不只是技術展示,而是逐步推動制度完善,讓再生能源真正成為可調度、可交易的資源,支撐電網韌性,並為台灣淨零轉型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