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代工業務艱困!外媒曝18A製程良率僅10% 遠低於量產門檻
【財經中心/台北報導】根據路透社報導,英特爾用於生產下一代「Panther Lake」處理器平台、被內部寄予厚望的Intel 18A製程良率偏低。

路透社指出,這項挑戰不僅可能延遲其高階晶片的量產進度,還會直接影響其獲利性,也為英特爾重振往日榮光、發展晶圓代工業務的計畫蒙上陰影。
為研發18A工藝,英特爾已投入數十億美元,其中包括建造或升級數家工廠,目標是挑戰台積電。
良率超過50%才能啟動大規模量產
根據兩位知情人士稱,自去年底以來,透過18A製程生產的Panther Lake晶片中,僅有5%左右「品質足以提供給客戶」,今年夏天,這比例升至約10%,但仍遠低於英特爾的量產門檻。
根據英特爾的歷史經驗顯示,良率至少需要超過50%才能啟動大規模生產,70~80%才能獲得可觀利潤。
路透社指出,知情人士以及另外兩位了解英特爾製造業務的消息人士表示,良品率可能會隨著製造流程的優化而上下浮動。各公司計算良品率的方式也多種多樣,因此這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關鍵數據。

年底推出18A製程Panther Lake
其中一位消息人士強調,如果英特爾非要將那些未能達到預期性能目標的晶片也計算在內,它可能會給出一個更高的數字。
英特爾財務長津斯納在7 月24 日接受路透社採訪時也表示,良品率通常「一開始較低,並隨著時間的推進而改善」。他當時談到Panther Lake 時稱「目前正處於產能爬坡的早期階段」。
事實上,之前已經多次傳出Intel 18A良率不佳的聲音,但英特爾一直堅稱將在今年底推出18A製程大批量生產的Panther Lake(產量未公布,但一定會發表)。

英特爾CPU訂單仍依賴台積電
知情人士強調,目前良率水準遠不足以支撐Panther Lake的獲利量產,要想在第4季發布時實現大幅度的良率提升,會是一項艱鉅的任務,但如果沒有這樣的飛躍,英特爾可能不得不以較低的毛利率甚至虧損出售部分晶片。
英特爾在7月30日的公告中提到,「Panther Lake」計畫完全按照計畫進行;另外,如果後續14A製程無法獲得外部大客戶青睞,公司可能放緩甚至取消14A及後續領先製程節點的開發。
儘管英特爾希望能透過18A製程實現先進晶片的自給自足,但目前在CPU領域仍嚴重依賴台積電。英特爾高層在6月表示,繼Panther Lake之後的下一代晶片「Nova Lake」,也將部分由台積電生產,這意味著,英特爾在先進製程上的依賴短期內難以完全消除。
英特爾在聲明中強調,「我們的目標是透過持續改進,確保年底達到Panther Lake量產所需的良率水準」,但未透露實現獲利的具體良率數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