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抽恐整群淪陷!最新研究:1條件青少年吸菸機率高17.5倍
【記者賴昀岫/台北報導】開學了吸菸問題要注意!統計發現,有吸菸朋友的青少年,開始吸菸的機率比沒有的朋友高出17.5倍,未曾吸菸學生中,更有17.9%表示,未來一年內好友提供紙菸時,自己可能會吸菸,呼籲可透過不接受、不隱瞞、不硬碰等「拒菸八不」,遠離菸害威脅。

2023年修正的《菸害防制法》進一步擴大禁菸場所範圍,尤其增加大專院校,幼兒園、托嬰中心及居家式托育場所等,全面將各級學校及幼托場所納入禁菸範圍,國民健康署提醒家長,孩子易受同儕影響,尤其在新生入學或在校期間吸菸問題上更需提高警覺。
研究顯示,青少年時期是養成吸菸行為的關鍵階段,此時社交圈逐漸擴大,青少年在各種社交場合中有更多機會接觸到各類菸草與尼古丁產品,且青春期階段,青少年的大腦對尼古丁的成癮作用更加敏感,並影響學習、記憶等心肺及腦部功能。

國健署進一步指出,近年菸商持續利用時尚包裝、迷人設計與社群行銷等吸引年輕人的方式,擴大潛在吸菸族群,同時也使戒菸難度提高,讓吸菸者長期暴露於有害物質中,難以戒除菸癮。
青少年容易受到同儕吸菸行為影響,根據112年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若周遭有吸菸的朋友,其開始吸菸的機率大幅提高,甚至比沒有吸菸朋友的青少年高出17.5倍,分別為國中生22.7倍、高中職學生13.1倍。
國健署表示,未曾吸菸學生中,有17.9%表示,未來一年內好友提供紙菸時,自己可能會吸菸,且以高中職學生的21.9%尤其明顯,高於國中生13.6%,可見同儕吸菸是影響青少年吸菸行為的重要因素。

若身邊好友有吸菸行為,可能會削弱青少年對菸品危害的認知與警覺心。國健署建議,可善用以下「拒菸八不」,勇敢向菸說不,並號召身邊親友加入拒菸行列:
1. 不接受(堅持拒絕):堅定拒絕可有效化解對方的要求。
2. 不隱瞞(告知理由):用簡單的理由拒絕對方的要求。
3. 不尷尬(自我解嘲):幽默自己,我就是不做,又何妨!
4. 不逗留(遠離現場):三十六計走為上策,藉機遠離現場。
5. 不縱容(友誼勸服):以友情為出發點,動之以情,規勸對方。
6. 不硬碰(轉移話題):邀請一同做別的事,化解情境。
7. 不被說服(反說服法):用道理、證據說服對方。
8. 不被激將(反激將法):反將一軍,能不盲從朋友意見,才是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