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中國洗產地!經部將強化MIT認定標準 郭智輝鬆口可能上修35%加值比率
【記者吳珍儀/台北報導】美中貿易戰持續,美國對中國透過第三地「洗產地」輸出高度警戒,經濟部長郭智輝今日於立法院表示,政府將逐步強化MIT台灣製造認定標準,包括未來汽車產業比照電子資通產品,排除中國供應鏈,以及檢討現行35%在地加值門檻是否上修,以遏止產地來源「漂白」情形。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今日審查「美國實施進口產品國安調查對我國產業之影響及因應之道」專案報告。民進黨立委鍾佳濱在會中質詢指出,美方近期擬對東南亞太陽能板課徵高額關稅,對柬埔寨課徵稅率高達3521%,突顯中國產品可能透過第三地進行產地轉換。他憂心,類似手法也可能出現在中國汽車零組件經第三地進入台灣後標榜為MIT的情況。
針對會不會有東南亞國家協助中國轉運太陽能裝置進到台灣來?郭智輝對此回應,政府會針對這部分進行嚴格監管。經濟部能源署代理署長李君禮補充說明,過去確實曾懷疑有類似情形,因此當時已建立防堵機制,實施後目前確認沒有中國製太陽能裝置經由東南亞國家轉運至台灣的案例。
而在汽車產品部分,郭智輝指出,政府已逐步導入管理機制,目前對汽車產品要求第一年具備15%台灣生產比例,最終將提高至35%。他也透露,經濟部正推動汽車供應鏈全面排除中國來源,「現在35%的規定,也有可能會再繼續往前走。」
此外,鍾佳濱指出,依現行規定,只要產品在台加值達35%即可標示MIT,與美方以「中國成分比例」作為產地認定基準存在明顯落差。他舉例,一輛含有50%中國零組件的汽車,即使在台完成35%加值組裝,仍可能被美國認定為中國製造。
郭智輝建議業者應主動與美方客戶溝通,並可透過美國海關預審機制確認原產地,以降低貿易風險。郭智輝也表示,未來不排除在MIT認定中納入「中國成分比例」限制。
此外,針對防堵洗產地的執行面,目前依《貿易法》第17條之1及獎勵辦法第6條,對於檢舉人僅發給獎勵狀,鍾佳濱認為「這樣的誘因不足」。他建議經濟部研議發給實質獎金以提高檢舉意願。
對此郭智輝則回應,經濟部正考慮從相關罰款中提撥部分作為獎金,「大概就是從罰款中撥一半給檢舉人,這樣才有誘因」,期盼藉由具體誘因強化市場監督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