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性破壞」奪諾貝爾經濟學獎 揭示AI時代創新與衝突如何共存

【記者林巧雁/台北報導】202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美國學者喬爾.莫基爾(Joel Mokyr)、法國學者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與加拿大學者彼得.霍伊特(Peter Howitt)3人,因對創新驅動的經濟成長理論作出關鍵貢獻而得獎。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表示,AI將會帶動更多的破壞式創新,改變未來更多商業模式。
他解釋,過去企業內部成長,多為公司人力、土地、資本擴張,以前的創新也多是既有技術持續性的進步,比如台積電的奈米技術升級,從5奈米進階到2奈米。如果台積電將電傳輸的晶片轉換為光傳輸矽光子,則屬於「破壞式的創新」。
破壞性創新指的是如從傳統汽車到電動車,從過去緩慢的電腦傳輸到透過網路快速傳遞訊息,隨這些破壞性創新發展,漸漸產生新的商業模式,比如ipod產生訂閱制。隨AI發展,又會帶來更多顛覆的破壞性創新。
王健全說,有了AI又可幫企業節省更多成本,比如運用無人機灌溉施肥、防止天然災害,創造更多新的商業模式,但也會帶來失業問題。
瑞典皇家科學院指出,3位得獎者以不同方式展現創造性破壞如何引發衝突,而衝突必須以建設性的方式加以管理,否則新技術可能被壟斷或抵制,阻礙創新動能,需取得平衡才能持續經濟成長。
3人的研究將創新從抽象化為可量化、可政策化的經濟模型,成為各國產業政策的重要理論依據。
阿吉翁(Philippe Aghion)與霍伊特(Peter Howitt)以「創造性破壞」理論聞名,建構的數學模型說明,當更優質的新產品進入市場時,銷售舊產品的公司會遭受損失。創新同時也具有破壞性,當某企業的技術過時便會被淘汰,但整體社會從中受益。
莫基爾(Joel Mokyr)透過對工業革命及科技史的研究指出,當社會制度與文化氛圍鼓勵知識交流與實驗精神,技術進步才能持續推動生產力提升,形成長期繁榮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