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核三重啟難題|不是「再開機」就行 專家:技術可行但卡這關

能源
2025/08/16 07:00
芮內 文章
分享 分享 連結 APP

【記者吳珍儀/台北報導】隨著核三重啟公投最後一場辯論會昨天結束後,攸關核三廠是否延役,將在8月23日公投中交由全民決定,不過,即使公投通過重啟,但專家指出,並非單純「再開機」即可,還涉及技術、安全、法規、成本與社會接受度等多重挑戰,且即使技術可行,仍需經過繁複的程序與政策決策,核電才能重新加入供電行列。

核三廠2號機在5月18日凌晨除役後,民眾黨團發動「核三重啟」公投。資料照。台電提供 zoomin
核三廠2號機在5月18日凌晨除役後,民眾黨團發動「核三重啟」公投。資料照。台電提供

在昨天最後一場核三重啟公投辯論會上,代表正方的和碩董事長童子賢除了舉土地面積及地形與台灣相似的比利時及瑞士為例,為何它們可以用核電?我們卻糾結在很多專家才需要去處理的技術問題上;且全球有500座核能機組,目前運行的超過430座,這些先進國家難道都沒思考過核廢料能不能處理的問題嗎?隨著材料科學跟技術進步,相信現在處理核廢料及核安都不是問題。

他說,反對核電者認為,核三發電1年只佔6%,發電量很小,但台灣發展風力發電及太陽光電十幾年,已經滿山遍野,去年風電只貢獻3.6%,太陽能發電貢獻5.3%,都不到核三的發電量,因此這6%不排碳的電是非常珍貴。

出身屏東的綠委莊瑞雄擔任反方代表,他表示,今天核三一重啟,就像潘朵拉盒子打開,接下來會是核二、核一搞不好還有核四,這個夢靨很可怕。

莊瑞雄強調核廢料跟核安問題的重要性,他提到2011年陪前總統蔡英文去蘭嶼暫時貯存場,看到10萬多桶鏽死、裸露的低階核廢料,讓他看了怵目驚心。他也說世界潮流發展核能是錯的,世界潮流是在追求安全,那怕有很多國家發展核電,強調的核安、核廢料問題怎麼解決都是國際上的重中之重。

若延役必須以安全為前提

事實上,核三廠位於屏東縣恆春鎮,是台灣最南端的核能電廠,設有兩部壓水式反應爐機組,分別於1984年與1985年商轉,總裝置容量約190.8萬瓩,長期供應南部穩定電力。依現行規劃,1、2號機組分別於2024年7月及2025年5月除役,若要延役,需進行全廠檢測與升級改造。

核三廠重啟需克服哪些問題?清華大學核子工程與科學研究所教授李敏表示,從純技術觀點來看,核三廠延役並非不可行,但反應爐及相關系統已運轉數十年,零件供應與燃料來源必須確保無虞。

此外,國際核安標準在近30年間已有顯著提高,延役必須進行耐震、防海嘯、冷卻系統等多項設計升級,才能符合目前安全規範。

專家認為,從技術觀點來看,核三廠延役並非不可行。資料照。台電提供 zoomin
專家認為,從技術觀點來看,核三廠延役並非不可行。資料照。台電提供

延役程序可能須耗時數年

文化大學經濟系教授柏雲昌則指出,AI資料中心與先進半導體廠的用電需求極高,通常會設在靠近大型電廠的地區,若核三能安全延役,理論上可成為穩定電源來源,支撐尖端產業用電,但他強調,這必須以反應爐系統穩定性與配套電網安全為前提,並必須確保長期運轉的可靠性。

李敏強調,延役的過程並非重新啟動開關即可,還必須經過完整的環境影響評估(環評)、原能會核安審查,以及對全廠系統與設備的檢測,並通過新運轉執照申請。核三原運轉執照已到期,任何延役計畫都需符合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標準與國內法規,程序可能耗時數年。

圖為之前核安會視察員查證核三廠主控制室標示作業執行情形。取自核能安全委員會官網
zoomin
圖為之前核安會視察員查證核三廠主控制室標示作業執行情形。取自核能安全委員會官網

重啟一部核機組成本約150~200億

除了安全及程序繁瑣之外,清華大學教授兼原子科學院院長葉宗洸指出,重啟一部核機組的成本約在150億至250億元之間,以每座電廠有兩部機組計算,若重啟三座電廠共六部機組,總經費約900億元。成本差異主要來自核三的壓水式反應爐,其蒸汽產生器造價高達百億元,若需更換將顯著增加支出,不過國際核能延役案例中,實際更換蒸汽產生器的情況並不多見。

葉宗洸不認同核三重啟需3年以上的說法,他指出,核三2號機剛停機,一號機停機約1年,兩者仍在安全維護狀態,一般安全檢查1年即可完成,但需重新訂購核燃料,等待期約1至2年。

至於其他核電廠延役可能性,葉宗洸評估,核一、核二、核四理論上均可使用,核二尚未取得除役許可,機組仍在廠內,但因停機時間長,整備與採購燃料需約2年;核一部分設備已拆除,重啟需3至4年;核四一號機當年已完成試運轉,二號機工程進度達9成,若恢復興建與運轉,採購、建置與行政程序加總需5至6年。

清大教授兼原子科學院院長葉宗洸。資料照。梁建裕攝 zoomin
清大教授兼原子科學院院長葉宗洸。資料照。梁建裕攝

核廢料分階段處理與國際經驗

至於社會關注的核廢料處理問題,葉宗洸解釋,核廢料處理分為三階段,第一步是將用過的核燃料棒放入濕式貯存池散熱5至8年;第二步轉移至乾式儲存,可安全保存長達40年;第三步才是最終處置,目前全球僅有芬蘭啟用最終處置場,瑞典正建置中,預計2080年完工。

依台灣規劃,最終處置場需在2055年完成,但葉宗洸坦言,政府不能因還有30年就無作為,應積極啟動規劃與選址。

他提到,今年6月參訪韓國原子能研究院與亞洲首座中低階核廢料最終處置場時發現,韓國早在2005年就決定將處置場設於慶洲市,並提供31億美元(約914億台幣)的回饋金專款專用,透過地方公投取得8成同意率,並將國營電力公司總部與國家原子能研究院分部設於當地,成功帶動就業與地方發展,成為核廢料處置社會溝通的重要案例。

下載知新聞APP

⭐️ 即刻下載《知新聞》App!免費!

# 核三重啟 # 核三重啟公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