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三重啟公投|為何核能又重獲全球青睞 逾40國支持擴大應用
【編譯黃惠瑜/綜合外電】未來數十年內,隨著人工智慧(AI)資料中心等用電需求急速成長,核能在提供穩定、低碳的電力供應上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國際能源總署(IEA)年初指出,預計2025年核能發電量將創下歷史新高,顯示核能正重新成為能源焦點。目前已有超過40個國家支持擴大核電應用,並積極推動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all Modular Reactors,SMRs)等新技術發展。相較之下,台灣全面放棄核電,與全球核電復興趨勢形成鮮明對比。以下《知新聞》帶讀者一覽國際核能的最新發展與趨勢。

📌 本文摘要重點 (這是什麼?)
近年來,全球對於新建核電廠及延長既有核電廠使用年限的關注明顯升溫。雖然包括台灣等少數國家正逐步淘汰核能,或已提前退役核電廠,但隨著日本重啟反應爐、法國完成反應爐維修工程,以及中國大陸、印度、南韓和歐洲等市場的新反應爐投入商轉,全球核電總發電量依然呈現成長趨勢。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年初報告,有超過40個國家計畫興建新核能反應爐或正在評估此可能性,其中包括約10個尚未具備任何核能設施的國家。目前全球約有63座核反應爐正在興建中,總裝置容量超過70吉瓦(GW),創下1990年以來的最高水準。
此外,除了140家核能產業公司和31個國家共同支持在2050年前將全球核能發電能力提升3倍的目標外,今年3月,谷歌(Google)、亞馬遜(Amazon)、Meta和陶氏化學(Dow)等多家來自不同產業的大型用電企業也簽署承諾,加入這項全球倡議。
2023年全球核能投資高達650億美元(約1兆9416億元台幣),幾乎是10年前的兩倍。其中,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all Modular Reactors,SMRs)備受矚目,在全球多國和企業研發與推動下,目前已有不同階段的計畫,預計建設總容量達25吉瓦的SMRs,主要用來滿足資料中心等高耗能設施的電力需求。
SMRs
所謂的SMRs,主要是指發電量在300MWe以下的核反應爐,採用模組化技術設計,在工廠內製造模組,追求大量生產的經濟性並縮短建造的時間。
世界核能協會(World Nuclear Association)指出SMRs具備幾項特性,包括:
- 功率較小,代表反應爐內的放射源和放射性物質也比較少;
- 反應爐單元可設置於地下或水下,有效防止遭受自然災害(如地震、海嘯)及人為威脅(如飛機撞擊);
- 模組化與小尺寸設計使同一地點可部署多個單元;
- 對冷卻水需求低,適合偏遠地區及特殊用途,如採礦或海水淡化;
- 反應爐壽命結束時,可拆除模組或就地退役

台灣是否重啟核能?
台灣原先有3座運轉中的核電廠,但目前均停機除役。位於新北市石門區、萬里區的核一廠、核二廠,分別在2019年、2023年完全停機除役;而屏東恆春核三廠,1、2號機組去年7月、今年5月相繼除役。另一座同在新北北海岸的核四廠(貢寮區),則因2021年商轉公投未通過,因此機組未啟用。台灣實質進入非核家園已近3個月。目前電力來源主要來自燃煤、燃氣跟賴政府力推的太陽能、風力、水力等綠電。
民眾黨立法院黨團提出重啟核三公投提案,主張台灣完全停止核電機組運轉發電,每年發電成本將暴增1000億元以上。但截至去年底,綠能發電僅佔台灣總發電量11.9%,遠低於民進黨政府開出的20%政策支票。核三公投公投主文為「您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經主管機關同意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重啟核三公投將在8月23日投票,成為賴揆政府能源政策走向的重要指標,也反映台灣民意是否與全球核能再起的潮流相呼應,備受各界關注。
賴政府:不排除接受先進新式核能
事實上,先前總統賴清德上任周年前,拋出「不排除接受先進新式核能」的政策態度,行政院院長卓榮泰也重申,如果新核能技術在安全、核廢料處理、社會也有充裕共識等3個前提下,政府對新型核能計畫抱持開放討論的態度。政府也早在2024年低調啟動「新核能」布局,並將「核融合」列為優先研究重點。
國科會指出,核融合是潔淨能源,也是全球關注的趨勢,由於反應爐初級壁結構材料具低活化抗輻射的特性,特殊合金成份元素,需由有熔煉研製實驗裝置的實驗室研發製造,鼓勵學者投入研究。
2025年,國科會再將SMR列入新重點,同時針對SMR、核融合2種新科技,鼓勵學者投入「風險溝通」研究,從國內外對原子能科技民生應用的民眾溝通策略、民意趨勢,作為政府向民眾溝通的參考。
相關新聞:台灣低調卡位「新核能」 國科會將美國「新型反應器」列入研究
朱棣文:台灣能源結構脆弱 引發國安、AI供應鏈產業發展問題
曾任美國能源部長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研院院士朱棣文先前表示,在當前的國際情勢下,核能對於台灣的能源安全特別重要。他表示,核能可帶來能源安全,一旦風電及太陽光電受到限制,電力需要更多喘息的空間,台灣應重新思考核能使用,若依賴化石燃料發電昂貴,甚至有產業外移危機,這些問題都值得留意。
此外,朱棣文和前美國戰略司令艾里斯(Jim Ellis)7月30日也在《外交事務》撰文(Foreign Affairs),直指台灣高度依賴進口能源是國安問題,呼籲美國協助台灣重啟核電,「台灣民主的命運,可能取決於發電能力」。他們形容台灣的能源政策「結構脆弱」,想放棄核電、煤炭,再生能源占比卻低於預期,2024年再生能源占比僅12%,遠低於2025年的20%目標,天然氣儲量僅約10天,遠低於日本、韓國。
朱棣文和艾里斯進一步表示,台灣是全球先進晶片核心製造基地,能源的穩定性將攸關整體AI供應鏈產業發展。尤其台積電,僅一家公司就使用台灣總用電量約8%,相當於全台家戶用電量的一半。他們憂心,台灣只要遇到停電,晶片產線將受到影響,不僅衝擊先進晶片的穩定供應,更牽動產業供應鏈,也會影響美國AI、國防、關鍵基礎設施等產業發展。
朱棣文的言論也在黃國昌13日核三重啟公投第4場公辦電視意見發表會被引述。黃國昌指稱,諸多國際友人不斷提醒,台灣至少需保留一座核電廠,才能在國安遭受威脅時提供基本電力需求。
相關新聞:呼籲台灣重啟核電 前美國能源部長:民主命運取決於發電能力
黃仁勳:台灣絕對應該投資核能
AI晶片大廠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先前來台演講時,鼓勵台灣政府應該支持各種能源政策。他說,「我們需要來自各種能源,像是風力、太陽能、核能等,台灣絕對應該投資核能,擁有能源不應該是一種污名」。
相關新聞:洞察AI趨勢8|10年內最大挑戰? 黃仁勳:該投資能源、不要污名(獨家)
13國政策支持核電延役
全球對核能的政策支持持續升溫,近年來多國相繼批准延長既有核電廠的運轉年限。過去5年中,共有13個國家批准64座核電廠延役,總容量約65吉瓦,約佔全球現有核電機組總容量的15%。這些國家包括美國、比利時、捷克、芬蘭、法國、匈牙利、日本、墨西哥、荷蘭、羅馬尼亞、南非與亞美尼亞。
日本
以日本為例,2023年修訂《電氣事業法》,作為綠色轉型(Green Transformation,以下稱GX)計畫的一環,允許反應爐營運期限延長至60年年以上,但不計入因不可預見因素而停機的期間。同年,日本也推出「長期脫碳電源拍賣」投資促進機制,鼓勵包括核能在內的去碳電力投資。
美國
美國則在前總統拜登政府時期通過《降低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將潔淨能源的稅收優惠擴大至核能,大幅改善所有運轉中反應爐的經濟效益。過去5年內,全美共有22座核電機組申請延長使用年限。截至2024年,所有運轉至少30年的核電機組均已申請額外20年的營運許可,其中逾五分之一更申請第2次20年延役。

核電除役後考慮重啟國家
義大利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在1987年公投後決定逐步淘汰核能,導致義大利整體經濟付出重大代價,由於高度依賴石油、天然氣及電力進口,義大利的電價遠高於歐盟平均水準。義大利在放棄核電近30年後,隨著俄烏戰爭爆發,為減少對化石燃料依賴的需求,並達到「淨零排放」目標,義大利政府已計畫在2030年之前重新引入核電。這項重啟核電的策略與以往傳統核電不同,將著重於先進技術,包括SMRs、微型反應爐以及第四代核分裂技術。計畫同時將投入核融合研究。
德國
德國在2023年已除役最後一座核電廠,結束核能發電的時代,但新政府可能會重新考慮重返核能。
丹麥
丹麥在廢除核電40年後,正重新考慮開放新一代核能技術。丹麥能源與氣候部長阿加德(Lars Aagaard)先前接受丹麥政治報(Politiken)採訪時表示,「我們看到,新型核電技術小型模組化反應爐正不斷發展。但僅僅擁有潛力還不夠。我們還需要知道,如果我們要啟用這些技術,這對丹麥社會意味著什麼」。隨著歐洲加強對新型核反應爐的興趣與延長現有反應爐壽命,丹麥的核能政策轉向備受關注,顯示再生能源為主的國家也開始思考核能的角色。
哪些國家正在興建核電廠?
根據Statista今年初資料,未來幾年,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核電國家。目前,中國計畫興建的104座反應爐分布於22座核電廠,總裝置容量達118吉瓦。若順利完工,連同現有的58吉瓦,核電總量將達176吉瓦。
美國截至2024年7月擁有102吉瓦的核電裝置容量,位居全球第一。未來規劃新增約7吉瓦,涵蓋8座核電廠約30座反應爐,若全數運轉,總容量將達109吉瓦,屆時美國核電總量將屈居全球第2。
印度也積極推動核電擴建,計畫建設31座反應爐,分布於9座核電廠,總容量約32吉瓦。
其他積極擴建核電的國家還包括俄羅斯,計畫新增21吉瓦核電容量;英國與羅馬尼亞各有15吉瓦的擴建計畫;土耳其同樣規劃增加15吉瓦。法國將擴建12吉瓦,伊朗也規劃新增7吉瓦。
若上述預定的核電廠都能如期完工,未來全球核電排名前8名預計將為中國、美國、法國、俄羅斯、印度、南韓、英國、烏克蘭。
另外,截至2024年7月尚未擁有核能的國家,但計畫未來建設核電容量的國家包括:波蘭,規劃新增14吉瓦;土耳其15吉瓦;埃及5吉瓦;印尼4吉瓦;肯亞4吉瓦;哈薩克3吉瓦;孟加拉與烏茲別克各2吉瓦;菲律賓約0.04吉瓦。

各國核電發展相關新聞:
美國:
歐洲:
SMR核電專題|法國資助8家核電新創 首家公司已遞出申請建置
亞洲:
解析|南韓新總統李在明挺再生能源、開發SMR 為何反核轉向保留核電